當國外動物膠原蛋白在醫療領域佔據百年主導地位,當多數企業選擇跟隨成熟技術路線“抄近路”時,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楊霞卻帶着“不吃別人嚼過的饅頭”的韌勁,用17年時間啃下了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這塊“硬骨頭”,不僅實現“0免疫排異”、“0交聯劑”的技術突破,更推動該領域國際標準立項,讓中國在“生命材料”賽道實現從從無到有、從0-1的跨越。
近期,《時代摘要》欄目對話楊霞,解碼這位創業者堅守原始創新的底層邏輯,以及中國生命材料産業突圍的核心密碼。而這一探索創新的時代征程,恰如摘要酒秉持“摘萬物魁首,聚一生至要”理念,在醬香白酒領域精研品質、傳承創新,兩者共同摘要時代奮進精神,為行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不循老路,因“排異之困”錨定原始創新
在生物醫藥領域,“國外已有百年積累”是不少企業回避原始創新的理由,但楊霞的選擇卻截然相反。當被問及為何執着於原始創新時,她直指行業核心痛點:“國外百年發展史,本質是動物膠原蛋白的應用史,僅注射類應用就有40多年,但排異反應這個技術難問題始終沒解決——材料根本無法在人體組織穩定發揮作用,談何臨床價值?”
“傳統動物膠原蛋白存在的免疫反應、病毒風險和純化難題,像三座大山一樣限制着行業發展,”楊霞進一步闡釋,“我們團隊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四大産業技術壁壘:如何克服免疫原性和凝血性?如何用生物合成技術製備出具有高級結構的新材料?如何平衡水溶性與三螺旋結構?以及如何實現具有三螺旋結構的膠原蛋白的規模化生産?”
這種對行業本質的清醒認知,讓她早早放棄了“跟隨策略”。“十幾年前我就跟團隊説,別人的路走不得:他失敗了,我們跟着走是白費功夫;他成功了,抄作業看似省力,但隱藏的‘坑’遲早要踩。”楊霞坦言,原始創新的決心並非“刻意標新立異”,而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當中國産業從‘製造’向‘創造’升級,市場需要的不再是‘模仿品’,而是能解決人類終極需求的原創技術。”這與摘要酒堅持在赤水河上游,遵循“12987”古法釀造工藝,不隨波逐流,打造獨特“醇柔醬香”的理念不謀而合。摘要酒深知唯有堅守傳統與創新融合,才能在白酒市場中獨樹一幟,以卓越品質贏得消費者認可。
如今,錦波已走出一條差異化技術路線,但楊霞始終保持清醒:“人類的認知是有邊界的,我們現在也只解決了人體Ⅲ型膠原蛋白1466個氨基酸中的30個氨基酸,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人體的秘密太多了,我們必須先‘發現’‘認識’,才能談‘改造’‘利用’——現在只是産業起點。”

1600次失敗與164.88°的“認識瞬間”
34歲從教師崗位辭職創業時,楊霞的選擇並不被看好。“我爸説我開的是‘皮包公司’——那時候公司就兩個章,裝在書包裏背着跑,連辦公室都沒有。”她坦言,創業初心源於一個醫學人的本能追問:“剛出生的嬰兒那麼脆弱,為什麼能抵禦風險?人體裏一定有‘保護裝置’,我想找到它。”
原始創新從來不是坦途,楊霞的攻堅之路,充滿了“看不見曙光”的煎熬。在漫長探索中,團隊首先攻克的是三螺旋結構這一基礎科學難題。2018年,是她口中的“轉折點”——經過十年研究,百萬分之一,團隊終於鎖定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的關鍵結構參數“164.88°”,第一次“看清”了這種生命材料的核心形態。
“我們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依託生物信息學、結構生物學,首次發現人III型膠原蛋白具有164.88°三螺旋結構的核心功能區。”楊霞闡釋道,“這一結構在不依賴傳統認知的‘羥脯氨酸’的前提下,僅憑自身‘氫鍵’與‘分子間力’即可自主裝形成穩定三螺旋結構,其中獨特的‘精氨酸三角’橫跨螺旋之間,成為維持結構穩定性的關鍵支撐。”這一從理論到結構的根本性突破,為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精準製備與應用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個數字我一輩子忘不了。”楊霞的語氣裏帶着歷經迷茫後的釋然,“前十年就像和一個好朋友相處,卻連他的‘性別’都搞不清。每次實驗失敗,都像在黑暗裏摸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光。”最艱難時,實驗室生産的膠原蛋白像“果粒橙”一樣有沉澱,學界、市場都質疑“不穩定、做不下去”,團隊更是經歷了1600多次失敗。
“研究員後來都不敢跟我匯報失敗,怕我失望。”她笑着回憶,直到上千次失敗後,一個念頭突然閃過:“這不是不穩定,是膠原蛋白的‘自組裝——三螺旋結構本就會自然聚合,這是它的特性,不是缺陷!”但説服外界並不容易:“醫生拒絕使用,復旦大學、中科院的專家也覺得‘不符合常識’。”
最終,科學數據成為破局關鍵。“我們把結構解析、臨床案例、安全性數據一一擺出來,一點點扭轉認知。”楊霞説,164.88°的突破,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人類對生命材料認知的跨越。

如今,錦波已從“皮包公司”成長為國際標準制定者——2025年4月,由其推動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國際標準正式立項。“去法國溝通時,有專家質疑‘中國技術是真的嗎’,我們不辯解,只講164.88°的發現過程、300萬支的臨床數據。”楊霞説,科學沒有國界,“用數據説話,才能贏得真正的認可。”
“與傳統膠原蛋白相比,我們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實現了三大突破,”楊霞總結道,“安全性上,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免疫原性、致炎性和致癌性顯著降低;有效性上,164.88°三螺旋結構自交聯、自組裝形成的複雜高級結構,為膠原蛋白在人體中有效發揮細胞外基質功能提供結構支撐;作用機制上,從單純的物理填充升級到調控細胞外基質的分泌與沉積,實現了結構性修復和組織填充的雙重作用。”
同樣,摘要酒自誕生以來,也在不斷成長蛻變。從最初以獨特的書型瓶身設計,傳遞“書讀經典 酒飲摘要”的文化理念,到如今通過一系列品牌活動,如舉辦摘要酒・宋詞全國鑒賞會、攜手總裁讀書會開展城市行活動等,逐步成長為高端醬酒領域的一顆新星。
未來之諾:做“世界生命材料頭部”,向百年企業努力
談及錦波的未來,楊霞有着清晰的規劃:“首先要做‘生命材料開拓者——我們是全球第一個用合成生物法把人源化膠原做成注射劑的,這是寫進行業史的立身之本。”她希望10--20年後,企業能成為“世界生命材料頭部企業”:“不説‘第一’,但必須保持一流水平,不能掉隊。”

這種底氣,源於對競爭的清醒認知:“危機感一直都在,榮譽永遠走在前面。如果有更好的技術超越我們,只能説明我們沒跟上時代。”她的應對之策很簡單:“不停跑,抓前沿。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別人跑,我們得跑得更快——畢竟我們驗證了技術路線的正確性,有先發優勢。”
對於“百年企業”的話題,楊霞態度務實:“這需要經營、傳承,更需要商業環境、工業基礎、科學發展的支撐。中國百年企業不多,我們會努力,但也得客觀看待挑戰。”採訪最後,當被問及如何理解“爭上游”,她的回答樸實而堅定:“上游不僅是爭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立足科學、堅持真理,把該做的事做好,結果自然會來。”

從“皮包公司”到國際標準制定者,從1600次失敗到164.88°的突破,楊霞用17年證明:原始創新之路或許難走,但卻是中國産業突圍的必由之路。而她和錦波的故事,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從“跟跑”向“領跑”跨越的生動縮影。這與摘要酒在白酒行業的發展歷程相互輝映,共同勾勒出中國企業在不同領域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時代畫卷。
“爭上游,喝摘要”。新華網與貴州摘要酒聯合呈現《時代摘要》第三季瞄準經濟發展、産業發展、文化發展,以鏡頭記錄中國産業發展一線故事,精準呈現行業領軍者的時代思考,探尋優秀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摘要中國前行的底氣與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