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京劇傳承就得“附體兒”
新華社記者孫聞
11月11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鮮見地滿坑滿谷。&上既無名角大腕也無流量明星,一幫年輕演員踏踏實實、本本分分演了一出老戲《秦香蓮》,博得觀眾滿堂彩。
這齣戲好在哪兒?援引戲劇評論家關仲克常説的一句話説就是“附了體兒了”——從&上年輕演員的身上看到了當年老先生的影子。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每個環節都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他們心裏裝着所宗流派的前輩大師。於是,整齣戲就能給觀眾呈現出一種臻於本真的老味兒。
京劇《秦香蓮》是北京京劇院的保留劇目,由該院著名編導王雁由評劇移植編創而來,於1958年在北京工人俱樂部首演。該劇劇情跌宕、衝突激烈,生、旦、凈、醜行當齊全,創排時正值北京京劇院前身北京京劇團的巔峰時期,流派薈萃,名家雲集,所以問世即是精品,歷久更成經典。記者所藏一張當時的老戲單可窺一時之盛——馬連良的王延齡、譚富英的陳世美、張君秋的秦香蓮、裘盛戎的包拯。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京劇團訪港時曾連演數場《秦香蓮》。當時曾有港島報章以“掌聲雷動遏香江”來形容其反響之熱烈。
11日晚的演出是紀念張派藝術創始人張君秋先生105周年誕辰系列演出中的一場。扮演主要人物的年輕演員係各流派優秀的青年傳人——北京京劇院馬派老生穆雨扮演王延齡,裘派花臉王瀛政扮演包拯,扮演陳世美的馬博通宗譚派,秦香蓮則由煙&京劇院張派青衣王燕出演。
幾位主要演員與當年鼎盛時主演陣容的流派基本一一對應。而他們的演繹用時下流行的説法,或可稱之以“向前輩致敬”。不在唱腔中“加花”,不在表演上“過火”,不向觀眾要掌聲,不與同行爭風頭,而是忠於角色、服從劇情,充分體現了老一輩京劇演員倡導並力行的“一棵菜”精神。從幾位年輕演員的表演中一眼可見他們在流派傳承中所下的功夫。他們演得規規矩矩,把流派特點、個人特色的展現融入整齣劇目的展示。
京劇流派的創立是由創派藝術家先天稟賦、藝術經歷、表演技巧、審美意趣和時代背景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催生的,具有鮮明的、難以複製的個人藝術特色。因此其傳承不能亦不可追求“復刻”。一比一的“復刻”也不過是超級模仿秀,超級模仿秀是娛樂而不是藝術。“師我者生、學我者死、似我者俗”是藝術傳承的一般規律,京劇流派的傳承亦不能外。
11日晚這出《秦香蓮》幾位演員“附了體兒”的表演,師古不泥古,師心不師跡,體現了他們對流派傳承由內而外、從心裏有到身上有的規律認識。這樣的“附體兒”是真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