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前往北極。10月27日,“探索三號”搭載着“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從北極回到海南三亞,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收官。此次科考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四船共同開展,是我國上世紀末開啟北極科考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此次科考的重點和主要成果有哪些?北冰洋正在發生哪些顯著變化?新華社記者作為考察隊成員和隨船記者進行了全程採訪。

2025年8月10日,“蛟龍”號在北極冰區深潛歸來。上邊為“雪龍2”號,左下邊為“蛟龍”號,右邊為“深海一號”。除標注外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詩平攝
四船連發,北極科考能力躍升
7月6日,“雪龍2”號載着100名科考隊員,從上海出發,航向北極。隨後,“深海一號”“極地”號和“探索三號”載着近200名科考隊員北上。
“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從1999年‘雪龍’號獨自參加,到2024年‘雪龍2’號和‘極地’號雙船同行,再到今年四船連發。26年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內容不斷豐富,學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強。”本次考察隊領隊張北辰説。
本次科考陣容強大,執行科考任務的4艘船都是近年來我國新造的先進科考船——
“雪龍2”號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業的極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層中破冰前行,船上設有寬敞的實驗室和數據處理中心;
“深海一號”是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母船,同時配備有可滿足相關調查及數據處理的實驗室和無人纜控潛水器作業系統;
“極地”號作為新一代破冰科考船,能破1米厚的當年冰,可同步完成包括大氣、海冰、水體、地球物理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任務;
“探索三號”是全球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搭載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可實現全海深、全海域載人深潛。

2025年7月24日,“雪龍2”號在北冰洋進行科考。
“本次考察由四船共同實施,體現了我國極地考察能力的躍升。”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林龍山説,全球氣候變暖在北極地區呈現“放大效應”,北極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至4倍。中國作為近北極國家,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我國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進而關係到我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利益。
與由南大洋包圍着南極大陸的南極地區不同,北極地區由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包圍着北冰洋,周邊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8個國家。但正如《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所説,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

2025年8月5日,“雪龍2”號(左)在北極冰區為“深海一號”破冰引航。
4艘科考船除了各自完成獨立作業任務,“協同”是本次科考的關鍵詞和最突出的特點。“雪龍2”號與“極地”號協同在北冰洋高緯度海域開展科考作業,“雪龍2”號在北極冰區為“深海一號”破冰引航,“蛟龍”號與“奮鬥者”號作為中國最先進的兩個載人潛水器在北極進行水下協同作業……
“四船協同”的作業模式,使各船相互配合、協同作業得到有效開展。
極地冰面之下,黑暗無光、溫度低、水壓高,深藏着眾多科學奧秘和未知。此次科考,載人深潛“雙雄”——“蛟龍”號和“奮鬥者”號首次來到北極。
2017年4至5月,記者曾搭乘“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號科考船前往南海和西太平洋隨船採訪。8年來,我國深潛裝備獲得巨大發展。“蛟龍”號完成國産化升級改造,其母船換成全新的科考船“深海一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相繼問世,“奮鬥者”號並在馬裏亞納海溝下潛至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利用這些尖端深潛裝備,我國深海科考和研究同樣發生着深刻變化。2023年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牽頭發起聯合國“海洋十年”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隨後組織了2024年西太平洋國際航次。近3年來,“蛟龍”號先後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順利完成載人深潛科考;深淵科考持續推進,依託“奮鬥者”號2022年開展的“全球深淵探索計劃”,我國聯合多國科學家共同推進,今年這一合作項目已被納入聯合國“海洋十年”科學計劃。
如今,“蛟龍”號和“奮鬥者”號,雙雙來到極地,勇闖冰區深海。

2025年8月12日,“蛟龍”號深潛歸來回收至“深海一號”,右為“雪龍2”號。
與有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三號”不同,“蛟龍”號的母船“深海一號”沒有破冰能力。對此,考察隊實行“雪龍2”號與“深海一號”協同作業,“雪龍2”號破冰引航,將“深海一號”帶至“蛟龍”號冰區下潛位置。
經過雙船協同作業,“蛟龍”號實現我國首次北極冰區載人深潛,並在北極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載人深潛。
記者往返於“雪龍2”號和“深海一號”採訪發現,與太平洋等較低緯度的大洋相比,北冰洋緯度高、氣候嚴寒、氣溫低、海冰密集、大霧頻繁出現。在這裡下潛,面臨風、浪、流、冰、霧、寒等複雜作業環境,很多時候是多重環境因素疊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冰區作業,需要選擇合適的下潛作業點和考慮浮冰漂浮情況。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告訴記者,針對極地特殊環境,“蛟龍”號進行了極區適應性改造,加裝了多波束以探測海面浮冰;加裝了二次拋載裝置,可控制潛水器上浮速度;提升了潛水器在極地下潛的水下導航及定位精度等。
“‘蛟龍’號在極地冰區下潛,驗證了鋰電池、視像系統、捷聯慣導等國産化設備在極區複雜環境中的下潛作業能力,提升了潛水器在極區作業的自主性和安全性,為我國開展極地環境調查與前沿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許學偉説。
首次到達北冰洋高緯度地區的“奮鬥者”號及其母船“探索三號”,實現一系列極區深潛科考作業的船載/潛載國産技術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曉霞&&,“探索三號”及“奮鬥者”號開創了在北極密集冰區“船潛協同”的移動式冰潛新模式,在海冰不斷漂移的惡劣環境中實現了精準導引、安全上浮,大大增加了極區載人潛水器海底作業時間和範圍,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

圖為“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右)。北極科考期間,“奮鬥者”號與“蛟龍”號首次在北冰洋實現水下聯合作業。自然資源部供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奮鬥者”號與“蛟龍”號在北冰洋實現水下聯合作業,完成了雙潛器定位搜索、標誌物互換、水下運動拍攝,創新了我國雙潛器冰下海底協同作業模式。
冰雪之下,生機勃勃
北冰洋人跡罕至,氣候嚴寒,氣溫低,有的洋面常年冰雪覆蓋,很容易讓人以為這裡是一個荒蕪的世界。其實,北冰洋不僅冰面上有北極熊、海豹和海象等海洋哺乳動物,空中有不同鳥類展翅飛翔,而且本次科考中傳統的拖網取樣和創新開展的可視化調查均顯示:冰雪之下,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北冰洋高緯度地區的北極熊一家三口(2025年8月31日攝)。
7月21日,最先到達北冰洋的“雪龍2”號正式開展大洋作業。隨後,“蛟龍”號和“奮鬥者”號相繼到來。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科考作業除了開展底棲和中層生物拖網等傳統調查方式之外,載人潛水器首次帶着科學家潛入北冰洋海底進行調查和記錄。同時,大量使用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和Lander(海底生物影像觀測系統)等先進設備開展了底棲生物的可視化調查。
“‘蛟龍’號、ROV在北極共完成10余次下潛作業,它們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深海生物影像,‘蛟龍’號帶回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多種高完整度的生物樣品。”科考隊員、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夢娜説。
駕駛“蛟龍”號下潛作業的潛航員傅文韜、齊海濱和趙晟婭告訴記者,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蛟龍”號所見的北冰洋調查海域生境獨特,普遍呈現底棲生物密度大、個體小、生物多樣性較高的特點。
“奮鬥者”號在北極完成了43個潛次的作業。其中,在海冰覆蓋率大於80%的中央海盆,進行了國際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載人深潛科考,拍攝了多種生物及其環境的影像,採集了一批珍貴的生物樣品。
為什麼要對加克洋中脊進行深潛科考?黃曉霞&&,洋中脊是佔地表約三分之二面積的海洋地殼的誕生地。加克洋中脊位於北冰洋中央海盆,是世界上擴張速率最慢的洋中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與載人潛水器獲取的生物樣品相比,傳統的拖網作業獲取的生物樣品數量更多、種類更全。記者搭乘“雪龍2”號在北極楚科奇海北部海域目睹了14個站位的底拖網作業。考察隊獲取的底棲生物樣品,展現了一個多樣的海底生物世界。

考察隊獲取的部分底棲生物樣品。劉坤供圖
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坤告訴記者,經過初步整理,“雪龍2”號開展的底拖作業,獲得了5000多個底棲生物樣品,涵蓋棘皮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和苔蘚動物6個門類,物種多樣性高。
記者看到,每個站位獲取的生物樣品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其中,海星、雪蟹、海鰓、海葵,以及管棲多毛類,是作業海域的優勢動物。
“筐蛇尾、長額蝦、雙眼鉤蝦、蛾螺等代表性生物也有發現,這些底棲生物樣品為極地生態研究積累了珍貴的實物資源。”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雅琴説。
除了拖網取樣,考察隊布放了多套Lander。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考察首次按照水深梯度在陸架—陸坡—深海剖面上布放Lander。獲取的影像資料顯示,生物群落結構隨着水深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陸架和陸坡區以泥海星、傘狀海鰓等佔優,深海盆地則出現了巨型海參——透明科爾加海參的高密度帶。
劉坤&&,在北極海域,科學家已經記錄了4000多種巨型和大型底棲生物,但是對北極大部分海域的底棲生物情況依然了解有限,北冰洋海底世界的更多科學奧秘尚待破解。
海洋底棲生物豐富多彩,中層水世界同樣充滿活力。“雪龍2”號在北冰洋開展14個站位的中層生物拖網作業,獲取到了豐富的中層生物樣品。
“這些中層生物樣品涵蓋魚、蝦、水母和橈足類等。其中,魚類樣品涵蓋燈籠魚、鱈魚和獅子魚,以燈籠魚為主。”科考隊員、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慶昌説。
先進裝備助力,新發現令人驚喜
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是北冰洋水體環境調查的主要手段。8月2日“雪龍2”號上進行的CTD採水作業,讓參加過多次北極科考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郝鏘等隊員精神為之一振。
“我們在楚科奇海陸坡區進行的一次CTD採樣作業中,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一幕:CTD在下降過程中,熒光探頭上的葉綠素值一路飆升,最高達到200毫克每立方米,是我國歷次北極科考作業中發現的最高值。”郝鏘説。
考察隊隨即開展加密採樣作業,嘗試對這一葉綠素峰值進行捕捉分析。

2025年8月2日,科考隊員正在回收CTD。
觀測結果顯示,北冰洋的這個水下葉綠素峰值極為尖銳,比表層值高100多倍,且位置和強度並不穩定,葉綠素濃度數小時內降幅可超過50%。這表明該葉綠素極高值似乎處於正在“崩解”的狀態中。這個快速變化的葉綠素峰和中低緯度海洋中常見的次表層葉綠素高值明顯不同。考察隊初步研判認為,這一現象可能是“海雪”的前體。
郝鏘介紹,海雪是指海洋中沉降的有機顆粒物,因其在下沉過程中如雪花般飄落而得名,是深海食物鏈的重要來源。北極現場發現的葉綠素極高峰值很可能是“海雪”形成前的藻類聚合現象,這對理解“海雪”的形成機制及評估北極生物碳泵和深層食物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除了CTD、拖網、箱式取樣器等傳統調查方式,本次考察使用了大量的AUV(水下自主航行器)、ROV、Lander等裝備,“蛟龍”號和“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更是首次在冰區下潛作業。這些先進裝備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考察數據的時空尺度,為深入研究前沿科學問題和更多新的發現提供了保障。
在開展北冰洋“冰邊緣區”多學科調查時,本次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時間尺度布放多套Lander,結合CTD、多聯網、箱式、中層拖網、底層拖網、大體積原位過濾等多種取樣作業和鳥類、海洋哺乳動物觀察,獲取了多要素、多層次、多時間和空間尺度的“冰邊緣區”調查數據。
其中,在海冰融冰初期—中期—末期,Lander獲取的海底影像顯示,近底顆粒和絮狀物顯著增加,並與上覆水體的“冰藻下沉潮”同步。

2025年8月14日,科考隊員回收Lander。
“通過Lander連續觀測,從時間梯度上捕捉到了‘冰藻脈衝’,即在約2200米深海區域捕捉到大量絮狀、團聚狀冰藻藻團,這顯示上層—海底耦合在北極深海同樣可能強烈發生。”劉坤説。
劉坤&&,本次考察踩準了海冰初融這一關鍵窗口期:冰藻和有機顆粒開始迅速下沉,考察隊同步開展底拖網與箱式取樣器獲取樣品,把海冰融化“過程”與底棲生物“樣品”時間配對,由此識別“哪些底棲動物在吃”和“吃了多少”,從而有效評估北極海冰消退背景下底棲食物網的變化。
首次來到北極冰區的“蛟龍”號和“奮鬥者”號,拍攝了北極獨特的深海影像資料,採集了珍貴的水體、沉積物、岩石和生物樣品,帶來了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精細調查,有效提升人類對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分佈規律、生態系統適應性機制等方面的科學認知。”許學偉説,通過下潛並經初步研究發現,北極部分海域底棲生物密度、生物多樣性、個體體型在幾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間範圍內呈顯著差異,為揭示極地深海底棲生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和評估氣候變化對深海底層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有力支撐。
“蛟龍”號還發現疑似麻坑、溶蝕孔洞、碳酸鹽岩以及多個相近的大規模條帶狀貝類遺跡,顯示調查區可能存在歷史性的冷泉噴發,為北極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的甲烷運移通道研究提供關鍵信息。
“奮鬥者”號載着科學家下潛到了最深達5277米的北冰洋海底。黃曉霞&&,“奮鬥者”號採集的水體、沉積物、岩石、生物樣品和獲取的觀測數據,將為深入研究北極氣候快速變化、北極超慢速擴張背景下加克洋中脊海底地質過程、極區生命演化和適應機制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2025年8月11日,“蛟龍”號在北極冰區準備下潛。
海冰加速融化,北冰洋的生態系統正經歷重組
再次置身北極,林龍山感嘆“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融化”。
“15年前的2010年,我參加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時,高緯度地區有水道出現,但水塘較少。這次在高緯度地區除了看到熟悉的水道外,發現了更多的水塘,説明海冰融化更多、更快了。”林龍山説。
與第4次北極科考相比,每年冬季出現、夏季消融的一年冰比例在增多,多年沒化的海冰比例在減少。

2025年7月24日,空中鳥瞰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
林龍山看到,海冰覆蓋度在15%至80%之間的水域,即“冰邊緣區”的範圍變廣、數量變多,冰邊緣區不僅向北推移,而且在高緯度地區也廣泛存在。這種變化直接反映出北極生態系統的快速演變。
“海冰消融速度加快,冰邊緣區顯著擴大,這些變化不僅印證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現實,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一手數據,使我們對北極生態系統的響應機制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認識。”林龍山説。
一些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的數據,印證了林龍山的所見所感。北極正在成為全球升溫最快的區域,海冰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與此同時,更容易反射太陽光的白色海冰減少,無冰海面吸收的熱量會增多,從而形成加速升溫的機制,進而使得海冰更快消融。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3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氣溫第二高的3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降到了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最低水平。根據美國國家冰雪中心發布的數據,今年3月22日,北極海冰面積為1433萬平方公里,是自1979年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北極海冰面積3月為年度最大值,9月為年度最小值。統計顯示,北極夏季海冰覆蓋面積持續縮小,2007年至2024年連續18年的9月為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值。其中,2012年9月達到歷史最低值的334萬平方公里。

2025年8月3日,“雪龍2”號航行在北冰洋上。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加快消融。
當北冰洋的海冰覆蓋範圍不到100萬平方公里時,科學界稱之為北極的“無冰時代”。監測數據顯示,隨着氣候變暖,海冰變少、變薄,北冰洋的夏季正從少冰時代走向無冰時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一份評估報告認為,北冰洋預計最早將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出現夏季無冰。一些學術研究機構則預測,夏季無冰的年代或將更早出現。
林龍山&&,這次最大規模的北極考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對北冰洋快速變化及其影響的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撐。
在出發之前,記者曾就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農作物北移情況進行過調研,發現隨着氣候變暖,溫度上升導致作物種植北界不斷向高緯度地區擴展,黑龍江的玉米、水稻、大豆種植北界持續北移,內蒙古的大豆種植帶和新疆冬小麥種植帶同樣出現不同程度的北移。
環球同此涼熱。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地區格陵蘭島上的居民吃上了自己種的西紅柿、青椒、草莓等以前無法想象能種的蔬菜和水果;冰島因為氣候變暖最近發現蚊子,打破了“沒有蚊子的國家”的紀錄。
海洋生物和一些魚類是否也因氣候變暖而向北冰洋更北的海域遷移?
“受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暖水性物種向北擴張,正在影響和改變北冰洋的生物分佈格局。”劉坤説。

2025年7月23日,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艉甲板進行底拖網作業。
劉坤告訴記者,此次科考底棲生物調查的目標之一,是通過獲取底棲生物原位影像資料,分析底棲生物多樣性與分佈格局,持續跟蹤氣候驅動下的物種北移與群落重組,力求回答“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和“為什麼發生這種變化”,從而為北極生態保護與漁業管理提供量化證據與預警。
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如何響應氣候變化,科考隊員正在尋找各種蛛絲馬跡。而北極大型底棲動物生長緩慢、壽命長、棲息場所固定,正適合作為“氣候變化的指示器”。
“這些大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在幾年至幾十年內會清晰反映環境變化。這次底棲生物調查成果和往年北極航次的樣品及數據聯動對比,將為揭示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提供關鍵支撐。”黃雅琴説。
這些研究和發現共同指向一個趨勢:在氣候變暖的驅動下,北冰洋的生態系統正在經歷重組,包括魚類在內的海洋生物呈現出向更高緯度海域遷移的跡象。

2025年8月15日,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艉甲板進行中層生物拖網作業。
對於魚類受氣候變化影響,許慶昌認為,北冰洋為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所環繞,蘊藏着豐富的漁業資源,比如巴倫支海鱈魚、毛鱗魚和鯡魚等。氣候變化導致北冰洋海冰消融的時空範圍逐步擴大,公海海域正逐步變為季節性冰封水域,大片開闊水域逐步成為適航和潛在適漁水域,北極漁業發展正在出現一系列新的變化。

2025年8月3日,“雪龍2”號航行在北冰洋上。
海冰加速消融,在改變北極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在多方面影響世界和我國。
今年9月下旬,裝載動力電池、儲能櫃、服裝等貨物的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航線首艘貨船從寧波舟山港出發,經北極東北航道前往歐洲。20天后,貨船抵達英國最大集裝箱港口弗利克斯托港。相較於蘇伊士運河航線、好望角航線,北極東北航道展現了明顯的時效優勢。
12年前的2013年夏,“永盛”輪從江蘇太倉港出發,經過27天航行,停靠荷蘭鹿特丹港,成為第一艘經北極東北航道前往歐洲的中國商船,比傳統的經蘇伊士運河航線縮短2800多海裏,時間減少9天。
海冰的廣泛存在,是北極東北航道這條世界最北貨運航線與其他遠洋航線最大的不同,也是影響貨輪航行的最大安全隱患。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北極東北航道無冰的日子增多,可航行的時間變長,航行在這條航線上的遠洋貨輪種類也在增多。
林龍山&&,北極航運正在發生的變化,是北極變化影響世界的一個方面。氣候變暖、海冰消融,正在多方面改變北極,也在深刻影響着世界,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這次科考取得的成果,有助於深化對北極的探索和認知,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從中國首次北極科考時起,研究北極的快速變化及其生態、環境和氣候效應,以及北極的快速變化對我國氣候環境及經濟社會的影響,便是歷次科考的一個主要目標。張北辰説,中國北極科考不斷加強對北極地區海—冰—氣相互作用的研究,促進應對北極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穩步增強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和利用北極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北極環境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記者劉詩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