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當前奶業模式單一狀況 推動“市民奶”向“全民奶”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4:26:31
來源:新華網

破解當前奶業模式單一狀況 推動“市民奶”向“全民奶”發展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 沈美)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聯合發布的《論全民奶》(下簡稱:報告)研究報告首次提出“全民奶”概念,系統闡釋了牛奶兼具“科學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雙重價值,並呼籲把奶業定位為“農業強國、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樞紐産業”,推動“市民奶”向“全民奶”發展,報告觀點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報告數據顯示,優質乳工程實施十餘年來,已經在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80家種養加一體化的乳品企業全面實施,國産優質巴氏殺菌乳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2024年已經佔到市場巴氏殺菌乳的97%以上。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優質巴氏殺菌牛乳》等系列標準在國際上首次把活性因子乳鐵蛋白含量列為品質指標,引領國産優質巴氏殺菌乳中乳鐵蛋白平均值含量從2017年只有10.7mg/kg提高到2023年的42.9mg/kg,向消費者詮釋了牛奶具有基礎營養與活性營養雙重營養功能的科學屬性。

  然而,“優質奶”快速崛起的同時,“全民奶”建設卻明顯滯後。

  如何定義“全民奶”?

  近10年來,奶業已經發展成為高投入、高價格、高利潤的主導模式,推高了奶産品的市場銷售價格,導致奶産品走不出大城市,距離縣城、鄉鎮和農村消費者的承受能力越來越遠。

  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UHT奶(常溫奶)平均零售價格12.5元/升,與原料奶比價由2010年的2.2倍增至3.8倍,遠高於國際上2.0倍左右的平均水平(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擴大消費課題組,2024),這就造成大城市奶類消費相對飽和,但是還有6億農村戶籍人口和三四線城鎮居民難以承受如此高的奶價。如何破解當前奶業模式單一的狀況,推動“市民奶”向“全民奶”發展,是奶業面臨的重大任務。

  對於“全民奶”的定義,報告提及三個方面:

  一、全民奶支撐全民健康。全民奶與全民健康密不可分。2018年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開展首次中國居民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40-49歲人群低骨量率32.9%,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達到46.4%,這些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董子暢,2018),科學飲奶是補鈣強骨的最佳途徑。報告還提到人均身高和飲奶量問題,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差距。

  每公頃土地喂養的動物所産蛋白質數量滿足 中等活動量成年男子需要的蛋白質天數

  二、全民奶支撐糧食安全。發展奶牛養殖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輕飼料糧壓力,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研究發現,以滿足成年男性每天需要的蛋白質計算,每公頃喂養動物所産蛋白質數量能滿足的天數,牛奶583天、禽肉469天、豬肉319天、牛肉190天,牛奶轉化效率最高,這是因為其他動物只能利用農作物的籽實,丟棄秸稈,而奶牛擁有獨特的瘤胃微生物發酵系統和乳腺高效生物合成系統,能夠充分利用全株玉米青貯等全株農作物的生物量實現牛奶高效合成。

  三、全民奶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歐美發達國家奶業産值佔農業産值都在20%左右,英國為40%以上。這是因為奶牛養殖業是整個養殖業中與土地結合最緊密的産業,是推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最有價值的産業。奶牛養殖需要大量飼草,必須就近配置耕地,一般是一頭成母牛配套3-5畝左右的飼草飼料用地,奶牛場製作全株玉米青貯飼料和苜蓿青貯飼料,既可以減少豆粕的用量,大幅度降低養殖成本,達到最好的養殖效果,又能實現種草-養殖-糞污還田的良性循環,維護土壤肥力,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多舉措推行“全民奶”

  奶業不僅僅是一個用於賺錢的經濟産業,更是支撐全民健康、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樞紐産業。

  報告提到,整個社會應重新認識奶業的地位。未來10年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牧分離、種養脫節的問題。由於奶業涵蓋種植、養殖、加工、消費等眾多環節,産業鏈長、縱深價值高,只要奶業發展起來,整個農業就會循環起來,尤其是養殖業與種植業相融合,青貯與飼草等全植物産量得到高效利用,過腹還田,實現降本增效、肥地環保。

  對於推行“全民奶”,報告還提出以下四點措施:

  一、加快建立農為主體的種養加消一體化區域模式。農為主體的種養加消一體化區域模式,可以是奶農、農民合作社,也可以是混合經濟,但是要立足當地充足的飼草飼料用地、立足鄉村、服務區域,讓當地市縣、鄉鎮和農村的消費者真正喝到當地的優質新鮮奶産品,破解當前單一模式的局限性,推動“市民奶”向“全民奶”轉變,才能釋放奶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二、加大科技創新與標準研製投入。農為主體辦加工和消費,開展質量安全風險防控的科技攻關與標準研製尤為重要。由於整個生産體系與大規模乳品企業完全不同,有可能隔一天或者幾天加工一次,生鮮乳能夠貯存多長時間?如何保障加工産品安全優質?因此,要解析不同貯存條件下生鮮乳質量和微生物菌群等變化規律,構建奶及奶製品新鮮度特徵指標數據庫,開發生鮮乳致病致腐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與標準,構建安全優質發展模式。

  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比如盡快建立奶牛-耕地配套制度,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嚴格生産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與監管;制定飼料飼草種植加工、糞污處理還田和冷鏈儲存儲運等環節設施設備補貼扶持政策等。最終目標是通過農為主體的種養加消一體化區域模式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拐點效應,重塑全民奶的價格體系。具體目標:在奶業主産區,力爭牧場生鮮乳售價每千克不超過3.5元,力爭普通巴氏奶和常溫奶每千克售價在農村鄉鎮縣城不超過7元、中等城市不超過8元、大城市不超過9元,形成産業薄利多銷、全民喝得起的發展新格局。

  四、培育全民奶文化。通過公益廣告和公益活動加強全民飲奶、強身健體的科普宣傳引導,創建全民奶發展的新場景,鼓勵喝液態奶、吃固態奶、使用深加工奶製品等不同消費業態的發展。關注兒童與老人飲奶狀況,制定補貼或鼓勵措施,讓兒童與老人喝上奶。大力開展奶業與健康領域的人才培養,在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課程,讓大學生成為奶業發展和自身健康的關注者、推動者和傳播者。

  談及奶業發展,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王加啟&&:“奶業面臨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有制度優勢、産業基礎優勢和巨大市場優勢,只要不忘初心,牢牢守住人民至上這一價值取向,我國奶業必將擁有光輝的未來。”

  據了解,《論全民奶》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業創新團隊、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聯合發布,由王加啟、鄭楠、張養東、趙聖國、劉慧敏、孟璐共同撰寫,內容關注近年來奶業轉型期遇到的困難,旨在聚焦奶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