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更青睞潮流“價值共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2 09:08:35
來源:廣州日報

年輕人更青睞潮流“價值共鳴”

字體:

近日,電影《穿Prada的女王》續集定檔的消息傳出,引發時尚界對經典時裝劇的熱議。記者留意到,隨着當下全球消費者市場的變化,時尚奢侈品領域的話語權發生巨變,借助文化敘事的方式重構品牌價值,成為時尚品牌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業內人士透露,這背後不僅是品牌對於時尚文化話語權的爭奪,更是時尚周期演變當中對消費市場的重新捕捉。

《穿Prada的女王》劇照。

  經典時裝電影續集開拍 時尚熱度再度被“點燃”

  清晨陽光下的曼哈頓摩天大樓高聳耀眼,年輕女孩們身穿剪裁得體的衣裙,睫毛卷翹,涂上紅唇,踩着恨天高,開啟大都市時髦的一天……這是電影《穿Prada的女王》經典開場片段,那是2006年的審美,在19年後的今天看來也並未過時。但在新的視角下,舊電影的職業與生活場景卻已“過氣”:比如曾經電影中的鉑金包和奢侈品牌,構成了女孩們最初對時尚圈與名利場的集體想象,這點在新電影的劇透中,也將給出全新的答案。

  事實上,作為時代鏡像,時尚電影與現實時尚領域有着緊密共生的關係,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奧黛麗·赫本與紀梵希、夢露與迪奧,到近年《繁花》劇集與Prada,都有着深度的綁定。其中,時尚奢侈品在這當中擔當着重要角色,影像與名人效應,是品牌塑造話語體系的關鍵。“續集的背景設置在奢侈品行業進入下滑周期的時間點,很有趣。”時尚博主任任告訴記者,與時代風貌相契合的時尚電影,通常都會尋找觀眾的認同與共鳴的觀點,在電影裏注入來自時尚與文化的靈感,這些通常能給人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

  “美學共建,也許是比産品植入更能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任任認為,時尚品牌早期圍繞着好萊塢電影製作打造的傳統植入模式,在瞬息萬變的時尚周期面前已然失效。但電影對於時尚産業的價值和意義依然重要,但它的價值不僅是品牌的露出與曝光,而且是在流行、審美、文旅、生活方式等更多維度的文化交流與共建。

  數據顯示,絲綢品牌Jim Thompson因影視劇《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中演員身穿其裙裝的鏡頭,3月份在美國的訂單量同比增長了228%,總收入同比增長了138%;澳大利亞品牌Alemais因多位角色身着其印花連衣裙售罄。影視劇《艾米麗在巴黎》直接帶旺了法國文旅,將虛擬場景轉化為消費鏈,數據顯示,38%赴法游客受該劇影響,打卡該劇集的外景地。

位於上海的“路易號”

  Logo效力失靈 年輕消費者為“價值共鳴”買單

  “經典電影是品牌符號的煉金爐。”時尚博主張婷告訴記者,她一直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但面對當下變化迅速的全球消費市場,她也不得不承認,曾經的傳統符號正在失效,年輕消費者正快速從“Logo崇拜”轉向“價值共鳴”。“如今的年輕人甚至不在乎你是什麼品牌,只在乎你能不能打動他們的心。”在張婷看來,電影如今也需要被賦予全新的文化價值,而差異化與個性化的探索,正是時尚圈全新的孵化器。

  “這部電影續集的回歸,恰好是剖開時尚産業變局的利器。”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詩茹告訴記者,時裝與珠寶作為時尚産業的核心産品,可以説是消費市場的晴雨表。在她看來,電影的回歸,可以説是時尚品牌甚至時尚圈對年輕消費者釋放的一個信號。“經典與傳承,可以通過大眾都能感知的方式,尋找一種適應當下時代風貌與審美的延伸。”詩茹説。

  “我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尚寶典,這些可以通過互相欣賞來獲取跨越地理和時間的共鳴。”北京時尚圈資深媒體人張娜告訴記者,從國外的《老友記》《慾望都市》《緋聞女孩》到國內的《小時代》《歡樂頌》《繁花》等,流行時尚的植入越來越趨向精神價值的共鳴。“從前大Logo的品牌單品正逐漸變成更個性化更有人物特色的風格單品。”張娜&&,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投射,電影作為時尚的載體依然承載着“造夢”的屬性,相比起傳統好萊塢的單方面輸出審美價值觀,當下更像是品牌與消費者的雙向奔赴。

手工刺繡流蘇産品受歡迎。

  輻射更多元“時尚+”業態 引領潮流文化共建

  “以前我們看熱播劇後會尋找劇集主角穿的同品牌同款的産品,但現在的年輕人卻會去發掘同款同風格的新東西。”時尚國際買手陳曦告訴記者,當下的主力消費客群更願意給新人和新品牌更多的機會。

  除了影視劇中的同款、同風格的服飾以外,劇中人所處的環境空間、城市風貌、美食美酒等都會被消費者注意到。“當然消費者肯定 更青睞質價比高的設計類産品,包括服裝、配飾、包包甚至家居品類。”陳曦&&,近年的買手店轉型也比較明顯,其實從顧客走進店舖開始,一桌一椅甚至挂在墻上的畫,都是可以售賣的。“要的就是一種滲透生活的多元時尚業態,讓消費者能更多地沉浸其中。”在陳曦看來,有時候選款的靈感也會來自到店客人的真誠建議,相互奔赴的感覺會讓消費變得更愉快、更可持續。

  記者還留意到,“時尚+”的延伸也越來越被品牌重視。時尚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多元業態的延展,也是時尚品牌重構價值的重要支撐。其中,時尚與文旅、時尚與美食的融合也是備受消費者關注的領域。

  數據顯示,Prada與王家衛合作的上海榮宅餐飲空間,將《花樣年華》美學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社交媒體打卡曝光量已突破2億次。另外,近日在上海南京西路高調揭幕的LV全球唯一“路易號”巨輪,開創性地融合了“展覽+精品店+餐飲”三種業態,客流量爆棚,甚至有旅行團預約參觀。

  “有着高人氣的反饋,就是一種十分正面和向上的信心符號。”獨立設計師AliceYu告訴記者,有了熱度,才能有關注和消費的後續。在她看來,不能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與討論的産品,都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設計者應該主動改變,與市場動態同頻。“審美共建、文化共建,我認為在未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傳統美好的事物值得堅守,但改變也是一種奔赴更好的有效途徑。”AliceYu説。

蝴蝶造型鑽石項鏈。

  觀察:

  時尚奢侈品行業正尋找“新拐點”

  記者留意到,2025年第二季度奢侈品財報季悄然而至。從7月16日的歷峰集團開始,Burberry、LVMH、Moncler、開雲、愛馬仕、Prada等將在兩周內陸續披露財報。據了解,歷峰、Burberry、LVMH、Moncler、開雲、愛馬仕、Prada等七大核心集團的表現正出現分化。儘管愛馬仕、歷峰和LVMH仍是市場共識中“最穩健的部分”,但“穩定”不等於“增長”。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經歷一年以上的估值收縮與銷售疲軟之後,市場已經不再押注於“反彈”。據悉,這一輪財報也將成為檢驗全球奢侈品消費端韌性、品牌護城河真實寬度的關鍵窗口。

  “曾經的增長引擎,如今也充滿了不確定性。”時尚商業分析師小唐&&,從目前各大機構和品牌渠道數據來看,奢侈品全球市場的變化遠不止階段性,而是有種結構性的趨勢走向,“新拐點”的出現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與此同時,近年來不斷上升的奢侈品“金融化”趨勢,一方面將奢侈品變成“可交易資産”,另一方面也在稀釋奢侈品牌傳統的“身份與審美認同”的價值觀,“重構價值”也成為潮流“新拐點”出現的大前提。(記者 譚偉婷)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