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11月10日-14日),能源領域熱點頻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煤矸石山生態修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發布;“十四五”時期我國核電總體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我國探明首個千噸級金礦。

11月11日
我國建設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協同高效的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基本建立,新增用電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發電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適配能力顯著增強,系統調節能力大幅提升,滿足全國每年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納需求。到2035年,適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
指導意見從分類引導新能源開發與消納、大力推動新能源消納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新型電力系統對新能源適配能力、完善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強化新能源消納技術創新支撐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舉措。
商務部:十六項舉措拓展綠色貿易
商務部近日印發《關於拓展綠色貿易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準聚焦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環節降碳潛力有待挖掘、支撐保障體系不夠完備等中國綠色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16項針對性舉措,以更好培育外貿新動能。
11月12日
國家能源局發文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
12日從國家能源局獲悉,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的《關於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發展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明顯增強,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意見將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歸納為新能源多維度一體化開發、新能源與多産業協同發展、新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三個方面,並分別提出政策舉措。其中,在加快推動新能源多維度一體化開發方面,意見提出提升新能源多品種互補開發水平、強化新能源開發空間集約複合利用、推進分佈式新能源多領域融合開發、推動新能源一體化聚合運營等舉措。
《煤矸石山生態修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發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發布《煤矸石山生態修復技術規範》國家標準(GB/T46425—2025)(以下簡稱《標準》),《標準》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胡振琪牽頭制定,確立了煤矸石山生態修復的總體原則、工作流程、調查評價、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主要技術要求、監測與管護等全鏈條技術措施的相關要求,將於2026年2月起實施。

11月11日
“十四五”時期我國核電總體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核電是優質高效的清潔能源。“十四五”時期,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個標誌性工程建成投運,為保障能源安全、促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中國核電總體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在運核電機組長期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2024年,全國核電發電量4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的4.5%,相當於等效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4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7億噸。自主核電在保障能源電力安全供應的同時,發揮了顯著的生態環保效益。
大容量低噪聲特高壓電抗器研製成功
據中國電科院11月11日消息,我國自主研製的320MVar(兆乏)大容量低噪聲特高壓電抗器近日研發成功,完成型式試驗,即將在煙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中實現批量應用,實現了全容量系列特高壓電抗器的低噪聲化、環保化。
特高壓電抗器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之一,由於其特殊的結構和一投運便滿負荷的特殊運行工況,其振動、噪聲控制始終是世界性難題。
11月14日
1444.49噸!我國探明首個千噸級金礦
自然資源部今天(11月14日)公布一項重大找礦成果,由遼寧地礦集團在遼東地區成功探明了國內首個千噸級、低品位超大型金礦床——大東溝金礦,共探明金金屬量1444.49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規模最大單體金礦床。
據介紹,大東溝金礦是我國發現的又一超大型低品位露天金礦,目前已通過開發利用經濟性論證,預期效益良好。在勘查過程中,由近千名工作人員協同作業,將勘查工作時間縮短到15個月,開創了國內“短周期、高質量”的金礦勘查先河。

11月10日
國家電網發布中國企業首份《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貢獻報告》
當地時間11月10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貢獻報告》在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特色活動“美麗海灣 美好生活”海洋生態文明故事匯活動發布。
這是中國企業首份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貢獻報告,也是國家電網公司繼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中央企業首份綠色低碳發展報告、在第78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發布中央企業首份落實全球發展倡議貢獻報告以來,第三次在聯合國&&發布企業貢獻報告。
我國最大儲氣庫“開倉放糧”
11月10日,隨着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呼圖壁儲氣庫注採井採氣閥門的開啟,超過5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進入管網通向千家萬戶,我國最大的儲氣庫“開倉放糧”,正式啟動第十三周期採氣工作,全力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
地處天山北麓的呼圖壁儲氣庫儲氣量超百億立方米,也是西氣東輸二線的首座儲氣庫,承擔着西氣東輸管網季節調峰、應急供氣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季節調峰的雙重功能。外輸天然氣不僅保障烏魯木齊市、昌吉市等新疆北部城市用氣,還輸送到北京、上海等西氣東輸沿線城市。
大慶油田5萬噸增油見證三類油層開發新突破
11月10日,從大慶油田了解到,大慶油田採油五廠杏南開發區上返葡I1-2層聚合物驅現場試驗,累計增油突破5.0萬噸大關,標誌着大慶油田在三類油層三次採油技術探索取得關鍵突破,為杏南油田産量接替提供了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該試驗區已累計增油5.0萬噸,不僅驗證了三類油層三次採油技術的可行性,更為杏南開發區乃至整個油田的儲量挖潛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11月11日
我國建成國際先進量子放射性計量實驗室
近日,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主導建設的量子放射性計量實驗室及電離輻射計量級設備“一線多用”産研&&正式竣工並投入運行。該項目的投用,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低溫量子磁量熱計領域的空白,標誌着我國量子放射性計量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國家原子能産業計量測試中心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的運行對我國電離輻射計量領域乃至高端儀器産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也將為核能、醫學物理、工業應用及基礎科學研究等領域的長遠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計量基礎。
能源央企首個售電服務子品牌“華電易”在京發布
11月11日,在京舉辦的中國華電“華電易”售電服務品牌發布暨2025年“電力營銷月”系列活動上,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能源央企首個售電服務子品牌——“華電易”。此次發布的“華電易”售電服務品牌,以需求為引導,系統性重構售電服務價值鏈。
11月12日
國家能源集團打造“智能遠程異地分佈式評標”新範式
11月12日,國家能源集團“智能遠程異地分佈式評標系統”上線發布會舉行。據悉,該系統已通過前期試點驗證及行業專家評審,專利申請已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
為驗證系統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適用性,針對涵蓋工程、貨物、服務的34個品類,技術團隊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雙盲測試。結果表明,智能遠程異地分佈式評標系統達到了預期目標,多項指標得到極大改善。目前該系統計劃在2026年完成超3000個標段應用,後期將進一步加快推廣應用。

11月10日
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達1.5億千瓦
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11月10日消息,截至今年10月底,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5億千瓦,同比增長35%,裝機規模居中國前列。
截至今年10月底,內蒙古風電裝機規模9741萬千瓦,同比增長23%;光伏裝機規模5212萬千瓦,同比增長66%;生物質電站裝機規模57萬千瓦。從消納方式來看,本地消納新能源項目約1.2億千瓦,外送新能源項目約0.3億千瓦。
江蘇年度綠電交易超210億千瓦時
11月10日,據國網江蘇電力交易中心消息,今年江蘇省綠色電力交易電量超210億千瓦時,達21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0%,創歷史新高。自2021年全國綠電交易啟動以來,江蘇綠電交易規模從13.69億千瓦時躍升至203.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率達96%,用電主體覆蓋能源化工等行業,相當於減少標準煤624.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556.4萬噸。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截至10月底,江蘇市場化用戶已超過16萬家、電量超過5000億千瓦時,加上跨區跨省交易電量,合計已超6600億千瓦時,市場化交易電量比重已超全社會用電量的80%。
西藏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全國第一
據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消息,今年前三季度,西藏全社會用電量達124.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44%,增速位列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1~9月,西藏第一、二、三産業用電量分別達1.68億千瓦時、62.7億千瓦時、41.91億千瓦時,分別實現同比增長20.05%、18.36%、12.84%。城鄉居民用電量達18.24億千瓦時。
11月12日
山西省煤炭産能達14.65億噸/年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煤炭儲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煤層氣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2021年至2024年,山西省原煤年産量分別為12.0億噸、13.2億噸、13.8億噸、12.8億噸。目前,山西省煤炭産能達14.65億噸/年,大型煤礦産量佔比達80.76%,煤炭先進産能佔比達83%以上。
11月13日
2027年實現山東省煤礦人工智能場景全覆蓋
日前,山東省能源局與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山東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煤礦領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實現全省煤礦人工智能場景全覆蓋、煤炭智能化開採産量佔比超95%的目標。
《方案》聚焦智能化建設,明確以“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為核心導向,升級智能採掘裝備體系,擴大井下巡檢、井筒檢修等危險崗位機器人應用範圍,構建全流程安全高效生産模式。
寧夏實施637個礦産資源綠色勘查開發項目
近日,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消息,“十四五”以來,寧夏持續推進礦産資源綠色勘查開發,累計實施煤炭、煤層氣、頁巖氣、鈷礦、鈾礦、硅質原料等637個勘查項目,在保障能源資源供應鏈安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
“十四五”期間,寧夏廳加快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累計查明煤炭資源量37.83億噸、石灰岩8.84億噸、石膏11.44億噸。其中,中衛北山成功納入國家級鈷礦重點勘查區,賀蘭山正義關鄂博梁地區硅質原料勘查納入國家重點勘查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資源保障。
青海清潔能源裝機規模超7300萬千瓦
13日,從青海省“‘十四五’發展成就”系列發展改革專場新聞發布會獲悉,截至2025年10月底,該省清潔能源裝機規模超7300萬千瓦,佔比93.1%,高於全國水平34個百分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90.6%,兩項指標全國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