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奔騰入海,萬里生態長廊煥發新生。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關鍵踐行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啟動“一市一策” 駐點科技幫扶行動,山東省以科技為“金鑰匙”,集結200余位科研骨幹破解生態難題,交出了一份“生態效益凸顯、治理能力提升、長效機制完善”的亮眼答卷——在駐點科技幫扶的加持下,2024年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高達94.1%,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連續兩年穩居全國前三,入海河流總氮濃度同比改善13.5%,黃河三角洲珍稀物種重現,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邁入“快車道”。
上下聯動聚合力:構建全域協同幫扶機制
駐點幫扶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全省一盤棋的“協同作戰”,山東將科技幫扶納入黃河流域十大重點行動,統籌水、氣、固廢、生態等重大專項行動同步推進,形成“省級統籌、市縣級落地”的聯動格局。
在省級層面,山東打破科研資源壁壘,聯合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組建省級工作組,與省科技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搭建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和環保産業發展綜合服務&&,推動科技資源向駐點城市精準傾斜;在市縣級層面,4個市級、5個縣級駐點工作組均建立協調保障機制,地方主動提供辦公條件、科研設施與數據資料,同步反饋生態治理新需求,讓“科研端”與“需求端”無縫對接。截至目前,省市聯動已形成30余項科研成果,涵蓋技術體系、&&開發、標準規範、政策建議等多個領域,實現“既解當下難,又謀長遠策”。
閉環賦能提效能:創新“五邊”模式破解治理難題
“邊研究、邊産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這一貫穿山東駐點幫扶的工作模式,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治理一線”。為避免“碎片化研究”,山東創新“同題共答”機制:市級工作組聚焦駐點城市具體難題開展市域研究,省級工作組同步推進流域層面系統性分析,形成“市縣破題、省級統籌”的研究閉環。
針對黃河流域內秸稈、生活垃圾、畜禽糞污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駐點組參與並推進“多源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在濟寧市示範應用,利用30萬噸農業有機廢棄物,實現發電2.4億千瓦時、沼氣5000萬立方米、有機肥産品10萬噸,變廢為寶,實現了畜禽糞污、秸稈等多源農業有機廢棄物氮利用率達到80%以上,該技術入選《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技術目錄》。
秸稈收儲基地
有機固廢堆肥車間
針對流域總氮控制問題,駐點組提出加強對瀛汶河、柴汶河等重點區域總氮污染負荷的管控建議,指導泰安市41處建制鎮48處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增加脫氮除磷工藝,推進東平湖總氮改善,2023年東平湖湖區總氮濃度較2022年改善66%,基本恢復2021年之前狀態。
治理後的東平湖湖區
駐點組為解決濟南市釀酒廢水濃度波動與碳源高效使用間的工藝適配性難題,開發了白酒釀造廢水高效資源化處理技術,指導酒類製造企業協商排放,在釀造廢水濃度穩定的前提下,將其作為替代碳源投加於下游協同污水處理,不僅有效去除污染物,還實現了每年減少碳排放量1149.1t、節省運行費用28.5萬元的目標,提供了一套釀酒廢水實現減污降碳的有效路徑。
啤酒污水處理的生物處理池
白酒釀造廢水處理後出水
為加速成果轉化,山東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陸海統籌生態治理與系統調控重點實驗室,打造省級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和環保産業綜合服務&&,打通“科研&&+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山東科技大市場”互聯互通渠道,推動“科研成果”變為“治理實效”,指導12個省級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試點建設單位,開展200余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擴面提質謀長遠:打造流域幫扶“全覆蓋”格局
“不僅要幫好4個駐點城市,更要讓科技幫扶惠及整個沿黃地區。”基於這一思路,山東在4個城市駐點基礎上,進一步在沿黃其他5市實施“一縣一策”駐點幫扶,集結10余個科研團隊聚焦水、氣、土壤、固廢、農業農村、生態修復6大領域攻堅,率先在沿黃九省區實現黃河流域駐點科技幫扶“全覆蓋”。
更值得關注的是,山東推動駐點幫扶從“階段性”向“長期性”升級——與濟南、東營、濱州共建科研院所和實驗室,讓國家駐點團隊“扎根”地方,形成“駐點不撤隊、幫扶不斷線”的長效機制。“以前是‘專家來了又走了’,現在是‘專家常駐、技術常伴’,治理底氣更足了。”一位地方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感慨。
黨建引領強根基:青春力量激活生態保護“新動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青年要當先鋒!”針對駐點團隊青年佔比高的特點,山東組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青年突擊隊”,20余名青年科研人員常駐濱州、東營一線,在流域水質分析、水生態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中扛起重擔,開展黃河干流和東平湖等水生態調查、無棣縣陸域生態調查、黃河口陸海生態調查等過程中,白天奔走於河道淺灘和叢林鹽鹼地,晚上集中分析研討各類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地方管理部門,積極與地方共商解決應對之策。
省級技術支撐單位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還打造“火紅青春、崗位建功”黨建品牌,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組織科研人員結合地方需求主動選題,形成20余項研究成果。“在黨建引領下,我們既完成了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任務,又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接地氣的青年科研人才,實現‘業務攻堅’與‘人才培育’雙豐收。”規劃院專題負責人李藝説。
如今,行走在山東黃河岸邊,一幅“水清岸綠、鳥飛魚躍”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黃河三角洲保護區鳥類種類達374種,消失多年的黃河刀魚重現,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物種頻繁亮相黃河口灣區;全省PM2.5平均濃度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意場景,正成為山東流域生態保護的生動注腳。
下一步,山東將持續深化駐點科技幫扶機制,以科技創新賦能流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山東智慧”與“山東力量”,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