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年輕人搶着去博物館“幹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1 19:29:4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文化觀察丨年輕人搶着去博物館“幹飯”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 題:年輕人搶着去博物館“幹飯”

  新華網記者 潘子荻

  欣賞完四川博物院珍藏的青銅重器,轉身步入院內的食堂,點幾份3元至12元不等的小碗菜——“藝術氣息”與“煙火氣”在視覺與味蕾間交融。

  湖北省博物館餐飲攻略。圖片來源:社交&&

  近期,全國多地博物館陸續開設食堂,“去博物館‘幹飯’”備受年輕人追捧:在遼寧省博物館吃一頓22元的葷素蓋澆飯,到湖北省博物館來一碗編鐘牛肉麵,去內蒙古博物院品嘗一套地道的燒麥……如今的年輕人逛博物館,不僅僅滿足於“看文物”,更是把食堂當作必打卡的“隱藏副本”。

  博物館食堂,年輕人為啥搶着去

  大型博物館館藏豐富,一場深度參觀堪稱“體力與腦力的雙重馬拉松”。在一些大型場館,連續幾小時游覽後,很多人會感到饑腸轆轆。

  “在博物館裏能吃上一口熱乎飯,是大眾的真實需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産業研究院教授吳麗雲認為,博物館內開設食堂,解決了游客長時間觀展時就餐的剛需問題。

  此前,人們在博物館想吃飯,常常陷入兩難境地:有些博物館內雖然提供麵包、飲品等簡餐,但口味單一、價格昂貴;如果出館覓食則需重新安檢甚至需要重新購票。在博物館內開設食堂,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內蒙古博物院文創開發部部長趙曉峰認為,博物館食堂之所以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還有一個原因是菜品價格親民、性價比高。

  2025年11月18日,四川博物院食堂工作人員佈置小碗菜。新華網 張可凡 攝

  四川博物院小碗菜主打川味家常菜,3元起售,最貴的葷菜僅12元;安徽博物院兩葷兩素套餐花費不足30元,菜品標準化出品、乾淨衞生。有網友調侃:“在這裡能和研究員、保安大哥搶同一鍋紅燒肉,很是安心。”

  博物館的餐飲不只是果腹,還融入文物、地域文化元素,兼具打卡屬性與文化體驗,契合年輕人追求新鮮、樂於分享的社交需求。

  圖為“長信宮燈”板面、皿方罍慕斯蛋糕、甲骨文面。圖片來源:社交&&

  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板面,將國寶造型化為餐食的一部分;湖南省博物館的文物慕斯蛋糕,還原皿方罍等館藏神韻,甜香中裹着歷史韻味;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面更是別出心裁,麵條造型隱現甲骨文,每一口都藏着文字密碼。

  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張曉雲&&,在保障價格親民的前提下,從就餐氛圍營造、餐具設計到食材呈現全方位融入荊楚文化元素,力爭讓美食的溫度與文化的厚重成為游客的美好記憶。

  讓博物館不再是“偶爾光顧的景點”

  博物館內開設食堂,背後是對大眾需求的回應,更是對自身發展的深度考量。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鐘玲指出,博物館用親民餐飲降低了文化門檻,平價食堂讓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讓停留時間平均延長1.5-2.5小時,人們有更多時間參觀博物館其他展廳、參與文化活動,提升對博物館展品和文化的認知深度。同時,食堂配套茶室、咖啡館、悅讀書吧,就餐後可品茶、看書,還能參與非遺教學、免費講座等文化活動,形成“逛展—就餐—休閒—社交”的完整鏈條。

  2025年11月18日,年輕人在四川博物院食堂內就餐。新華網 張可凡 攝

  除傳統游客外,食堂吸引了大量周邊居民走進博物館,這些原本不以“觀展”為目的的人群,可能因就餐順帶參觀展覽,成為博物館新的受眾群體,實現“文化破圈”。比如,湖北省博物館“勾踐劍”蓋澆飯等美食走紅,不僅帶動了食堂消費,更讓不少年輕人因此主動走進展廳了解相關文物歷史,實現了“以食引客,以展留客”。

  博物館食堂的走紅,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場所的創新轉型。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公眾的休閒選擇日益豐富,商場、咖啡廳、電影院等都在爭奪公眾注意力,博物館若只靠展品“單向輸出”,很難留住年輕受眾。

  食堂模式的探索,正是博物館打破“高冷殿堂”刻板印象,向“生活空間”轉型的嘗試,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拉近與公眾的距離,讓博物館不再是“偶爾光顧的景點”,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間”。

  食堂餐飲會稀釋博物館的文化內核嗎

  博物館食堂走紅,導致大量游客涌入,這也給博物館的日常管理帶來挑戰:一方面,食堂排隊可能造成場館內局部擁堵,影響參觀秩序;另一方面,游客數量增多也加大了文物保護、環境衞生維護的壓力。

  2025年11月18日,游客們在四川博物院食堂內排隊選菜。新華網 張可凡 攝

  針對這些問題,各地博物館紛紛&&應對措施。內蒙古博物院推行線上掃碼點餐、分時段預約就餐,減少現場排隊擁堵,優化餐品製作流程,保障高峰時段供應效率;四川博物院在取餐區設置引導標識,避免人流扎堆,根據客流量情況在戶外花園區域靈活增加臨時桌椅,並且增加環衛工作者保持環境整潔……

  “博物館特別怕明火,開設食堂要注意廚房與展陳的分區,避免引起火災。”吳麗雲特別提示。

  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羅茲柏認為,博物館為游客提供食堂服務,總體上是一種積極有益的取向,既為游客增添配套服務,尤其支持深度觀覽需求,也為博物館創造親民的經營契機。“但也不宜單純追求眼球效應。”羅茲柏&&,開設食堂需先具備空間條件,有條件的博物館可配套飲品、茶點等休憩服務,且需與館內文化氛圍契合。

 2025年11月20日,這是湖北省博物館湖博食堂內一角。新華社記者 喻珮 攝

  在博物館內開設食堂,也引發了部分游客的擔心。有人認為,餐飲場景的煙火氣會打破博物館應有的靜謐莊重,讓文化體驗陷入商業化的浮躁。

  吳麗雲認為,在博物館的食堂餐飲反而能吸引原本不會逛博物館的人到訪,讓文化被更多的老百姓所了解。博物館要對餐飲區和展區進行合理布局,盡量避免相互干擾。

  趙曉峰&&,餐飲不會稀釋博物館文化內核,核心在於做好“體驗平衡”。博物館的核心始終是文物展覽與文化傳播,餐飲是服務延伸而非主導。餐飲區本身就是文化載體,文物元素、傳統美食、非遺體驗都在強化文化感知,而非削弱。關鍵是守住“文化優先”原則,讓餐飲服務於觀展體驗,成為文化傳播的補充場景,既滿足游客生活需求,又不偏離博物館核心定位,實現文化體驗與服務便捷的雙贏。(策劃:萬方 主筆:潘子荻 參與報道:涂麗君 喻珮 徐紅梅 閆雨昕)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