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0月25日電(記者 梁旭)騎行山海間,聽風在耳邊,以城市天際線為背景,拍下人生照片……
在深圳,以騎行丈量城市,感受“山海連城”的浪漫,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深圳依託獨特的山海資源和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休閒騎行道建設,通過“騎行+”模式激活商業、文旅、賽事、産業等場景,催生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騎行經濟”新熱點。

騎行愛好者在深圳羅田森林公園騎行道騎行
休閒騎行道通山達海
春天,騎過光明科學城,在金黃的油菜花海中穿行;夏天,騎過前海石公園,與傍晚的漫天紅霞相遇;秋天,騎過鹽田海濱棧道,迎接撲面而來的海風;冬天,騎過深圳灣紅樹林,赴一場與萬千候鳥的約會。
深圳,一半山海一半城,山脊翠脈搭起城市骨架,260公里海岸線貫穿東西,無論哪個季節,總有一條騎行路線給人們帶來驚喜。

騎行愛好者在深圳灣騎行
“過去,深圳的騎行愛好者在騎行過程中發掘了許多好的路線。近年來,政府部門徵求、採納了大家的意見,規劃建設了更加專業、便利的騎行道體系。”深圳市自行車運動協會會長潘勇説。
2024年12月28日,從深圳寶安至福田的50公里西部濱海騎行道示範段基本貫通,引發了一波騎友“打卡”熱潮。
今年3月,《深圳市休閒騎行道專項規劃(2025-2035年)》和《深圳市休閒騎行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正式印發實施,規劃構建“1+3+N”的休閒騎行道體系,這標誌着深圳全市休閒騎行道體系建設邁入統籌推進、高效落地的階段。

騎行愛好者在深圳西麗湖騎行道騎行
深圳市綠化管理處騎行道建設相關負責人范冰介紹,“1”是1條濱海騎行道,“3”是3個山海騎行大環,其中西部環線展現科創活力,中部環線融合都市繁華,東部環線彰顯山海壯美,形成3個各具特色的百公里級騎行大環;“N”是各區因地制宜建設N個特色騎行環。到2035年,深圳將全面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閒騎行網絡,實現“山海連城騎樂無窮”的目標。
騎行生活圈輻射大灣區
深圳休閒騎行道不僅穿越山海,也串聯起了大型商圈、公園、文體場館,既可以騎行,也讓人們有停留之處。“騎行+賽事”“騎行+文旅”“騎行+商業”輻射大灣區的騎行生活圈,催生消費新熱點。
每到周末,在蓮塘、福田、深圳灣等口岸,經常可以看到推着自行車專程來到深圳騎行的大灣區居民。
著名香港自行車運動員、世界冠軍黃蘊瑤在退役後,選擇來到深圳鹽田居住,在深圳創辦了小輪車俱樂部,在青少年中推廣自行車運動。她説:“我住的地方一下樓就是大海,閒暇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在海邊騎行,從鹽田騎到大鵬,吃一頓海鮮再回來。周末也有香港的朋友來深圳騎行,俱樂部裏也有30個香港孩子會過來訓練。”

騎行愛好者在深圳鹽田綠道騎行
為解決騎行愛好者“最後一公里”接駁難題,今年9月6日,深圳巴士集團開通“騎行定制巴士”專線,讓“自行車坐上了公交車”,從蓮塘口岸等多個起點,將騎行愛好者連同自行車一起,直接送達各個區域的騎行路線。
在西部濱海騎行道示範段,騎行路線穿行深圳商業地標K11,將多元消費場景融入騎行途中,人們在騎行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休閒體驗。
在Kaledo嘉樂道5000平方米的騎行公園,騎行友好設施隨處可見,“騎着自行車逛商場”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在光明科學城喜德盛騎行驛站,騎行愛好者不僅可以租車、修車,還可以購買騎行穿戴裝備、進行能量補給。“自行車文化節”“全民健身日騎行”“田園裏的科學城騎游活動”等系列群眾活動讓騎行文化在這裡深入人心。
自行車製造産業蝶變
騎行道的建設、騎行熱的興起,直接帶動了自行車及相關裝備的消費增長。以喜德盛、大行為代表的自行車企業從製造走向“智造”,在深圳這座科技創新之城成長、蝶變。
迪卡儂深圳騎行運動社群運營負責人李君尚介紹,性能更專業的騎行裝備近年來愈發受到消費者歡迎,騎行用戶從“都能騎”變成了“按需選裝備”。
“細分來看,折疊車銷量增長達到三成,童車和旅行車也在持續增長。我們認為這是騎行場景多元化的結果——騎行不再只是運動,更成為通勤、親子出游和戶外探索等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李君尚説。
扎根深圳光明區30年的喜德盛,目前擁有300多項國際國家專利,整車年生産能力超1000萬輛,目前已發展成為集研發、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自行車企業。2021年和2024年,喜德盛的産品作為中國國家山地自行車隊奧運戰車,助力運動員征戰東京奧運會和巴黎奧運會。此外,喜德盛與華為合作研發集成導航與健康監測的智能E-Bike,産品銷往70余個國家和地區。
在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線,機械臂正在焊接車架。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年逾80歲的激光物理學家、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德瑋,於1982年在美國創立了“大行”品牌,生産折疊自行車。2000年,大行將總部遷至深圳。
“政府鼓勵創新,重視知識産權保護,讓我們這個傳統企業受益,有了新的成長機會。我們精於研發,有600多項專利。大行折疊車的實踐,印證了‘小車輪’轉動‘大産業’的可能。”韓德瑋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