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熊琦、鄧楠)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近日最引人駐足的是一面5年前新修的石墻。不少人聽聞它的故事,繞道也想來看一眼:70多年前是一群怎樣無畏的少年,暫別課本、奔赴前線,留下這份讓人動容的熱血青春答卷。
在校園最南側,一面灰白色的大理石墻安靜地坐落在綠蔭之下,309個名字整齊地刻在上面,石墻右側寫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底部是以戰鬥英雄為原型創作的浮雕,309個名字的下面,則是四個大字:為了和平。從1950年12月至1951年7月,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有309名學生告別校園,響應國家號召,以高漲的愛國熱情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洪流之中。
在學校檔案室,一本泛黃的名冊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翻開這本“教導處關於學生參干名冊《一九五零——一九五一年》”,除了309名學生的信息,冊中還完整留存着當年的參軍參幹通訊稿、學生動員會議紀要、光榮家長會議紀要。
“2019年,我從檔案室封存的文件裏找到一本名冊。”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原校黨總支書記馮希婭説,發現後,她當即整理並上報,學校立即着手聯絡名冊內的校友及家人。消息不脛而走,紛至沓來的電話和照片,逐漸拼湊起這件塵封了多年的往事。
91歲的陶偉是紀念墻浮雕的人物原型之一,回想起當年的場景,他仍歷歷在目。“我是家裏最小的,大哥大姐出去得早,二哥二姐後來也離家求學,我要報名參軍,爸媽嘴上不説,我知道他們心里舍不得。”從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走出後,陶偉成為空軍飛行員,他英勇迎敵,在朝鮮戰場創造了人民空軍120米近距離擊落敵機的先例。

學校檔案《關於學生參干名冊(一九五〇—一九五一年)》上面記錄着陶偉等學生參軍參幹的事跡。新華社發(史偉攝)
名單裏能看到退休軍醫范中慧。當年正在讀高三的她,沒有和家人商量,直接在學校報了名。她説:“我知道打仗是殘酷的,但這不影響我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名單裏有“志在清華”的李超民。他自學完了高中全部數學課程,夢想的學府是清華大學。但當戰鬥的號角吹響,他引用了王維的詩句:“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和參軍的同學們一起唱着《共青團員之歌》,踏上駛向東北的列車。
據《武漢市誌·軍事志》記載,同期武漢市共有1897名青年學生被批准參軍參幹,而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參軍參幹人數佔到全市近六分之一。

10月24日,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師生在紀念墻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新華社發(胡瑩攝)
309名青年裏,有一百多人參加空軍幹校,涌現出了陶偉等空軍飛行員英雄,此外,還有醫療工作者顧倬雲、范中慧,翻譯家錢治光,教師周志明……少年們從武昌起步,奔赴一線,又歷經歲月淬煉,散落各地,成長為祖國建設的中流砥柱。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黨委書記代江連介紹,如今學校正在編訂國防教育教材,309名學子參軍參幹的相關事跡將被納入其中;在每年10月下旬的主題團課和班會課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都是固定主題;抗美援朝紀念墻、校史館(博物館)“抗美援朝”板塊等已經完成的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生開展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
“時代雖已不同,但是愛國主義精神永不過時,先輩們的青春答卷,正激勵着更多‘熱血少年’,走好新時代的人生路。”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校長汪擁軍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