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傳統技藝在融合發展中活態傳承-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4 13:37:37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丨傳統技藝在融合發展中活態傳承

字體: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古老的那達慕盛會、醇香的奶食製作與華美的民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正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文旅畫卷。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以那達慕等節慶活動為核心,結合非遺技藝與現代消費場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

  錫林郭勒盟建立了“政府+企業+牧民”利益聯結機制,設立5000萬元創業基金,扶持牧民開設牧家樂、非遺工坊。

  據了解,錫林郭勒盟通過非遺與文旅融合發展,文旅産業從單一觀光走向多元融合。據統計,錫林郭勒盟2025年1-8月旅游人次1377.41萬人次,同比增長11.33%,旅游收入188.31億元,同比增長11.47%。

  烏蘭察布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地。近年來,隨着文旅融合戰略的推進,當地通過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創新旅游産品業態,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賦能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傳承的發展路徑。

  十指翻飛,是莜面窩窩裏升騰的麥香;蕎面饸饹滑入熱湯,還有那一碗蒙古酸奶,濃得像化不開的月光。

  烏蘭察布作為“中國馬鈴薯之都”“中國燕麥之都”“中國草原酸奶之都”,卓資熏雞、豐鎮月餅、蕎面等地方美食時刻挑動着游客的味蕾。

  追尋一縷獨特的香氣,我們來到卓資山。這裡的熏雞歷經煮、燜、熏等多道工序,是老湯與時光共同譜寫的味覺傳奇。巧手生花,把自然編進生活裏。動物皮毛間的鋒毛,織成“平面標本”般的毛繡;察哈爾服飾上,針線繡着歷史的華章;還有布貼畫的趣味、彩珠串起的叮噹,每一件,都是可以帶走的、多彩的烏蘭察布模樣。

  非遺,是烏蘭察布流動的風景,是烏蘭察布的和聲共鳴,是烏蘭察布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進一步加強非遺和旅游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非遺保護助力鄉村振興和拉內需、促消費的重要作用。依託體驗基地、産業基地、特色街區、非遺傳習所、工作室等場所空間,策劃開展非遺研學游、非遺美食游、非遺體驗游等旅游服務,讓大眾廣泛參與到其中。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在青藏高原,編織藏毯已有千年歷史。 它不僅是高原游牧民族抵禦嚴寒的必需品,如今,更是在創新中成為當地富民興業的産業。

  依託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優勢,從守護傳統到擁抱創新,藏毯正煥發“新生”。經緯之間交織的,不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文化走向世界美美與共的圖景。

  從傳統作坊到工業製造,從最初的少量品種發展到28個系列、160個品種、2000多個花色圖案,如今,集研發、設計、生産、展銷為一體的藏毯産業集群逐漸形成,藏毯已成為當地特色産業的一張名片。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張晟、秦黛新、曹彥語、杜笑微、李寧

  包裝:夏勇

  配音:郭清皓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