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9月29日電 題:課程共享、學分互認、中外互融——探訪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的青春課堂
新華社記者高亢、劉鄧、趙鑫虎
清晨6點半,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的運動場上,膚色各異的學生並肩晨跑;7點,園區圖書館的燈率先亮起;8點,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人動作捕捉”課、中央民族大學的“新興舞蹈”等課程開講,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只需進教室掃碼,即可選擇共享課程,學分就能互認。
“這裡沒有圍墻,也沒有校墻。”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管理局副局長鄒文濤告訴記者,園區採用“大共享+小學院”模式,圖書館、體育場、實驗室等公共資源對所有入駐高校師生開放,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打通物理空間是第一步。”鄒文濤認為,更重要的是“制度破壁”——中外互鑒、學科互融、文理互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管理共商,在這裡統稱“五互一共”,讓26所中外高校學生在園區內共同成長。
這是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無人機照片,2023年10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記者在園區圖書館看到,學生找到所需圖書後,掃臉即可完成借書。圖書館館長王小會指着外文書架介紹:“開館僅一年,我們的外文藏書量已是海南高校中最多的,就是為了滿足中外合作辦學的需求。”
在圖書館外的共享教學樓裏,北京郵電大學瑪麗女王海南學院學生郭展希正準備去聽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學院的數字媒體課程。
“北郵的工科基礎加中傳的藝術視角,讓我的專業學習更立體、更豐滿。”郭展希説,園區還為學生提供5個免費創新創業空間,她的團隊正在設計文創産品。這種共享課程、跨校資源整合的學習機會,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
中外合作辦學是這裡的“重頭戲”。
“今年中英雙方派出50余名任課教師,自貿港的政策便利讓國際師資引進更高效。”北京郵電大學瑪麗女王海南學院副院長康曉介紹,學院由兩所高校合辦,學生實現“學籍雙註冊”,畢業時能拿到北郵畢業證、學位證和與英方本校完全一致的學位證。
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海南學院是園區首批入駐高校之一,院長劉光輝告訴記者,學院不僅開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個王牌專業,還引入外方常駐管理團隊,“外方最看重這裡的國際化氛圍,從雙語標識到生活配套,都在為中外師生打造適配環境。”
國際化不僅體現在這裡的辦學模式上,更融入學生的日常點滴。
“我想畢業後回國當翻譯,促進哈中交流。”在北京語言大學海南國際學院學習英漢翻譯專業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美欣,每天課後都會去圖書館學習,“在這裡,各校學生之間溝通很順暢,意大利室友和越南同學常和我互相交流學習”。
“我們80%的課程用英文,以後申請國外研究生會更有優勢,而且這裡的跨校師資讓課程質量更有保障。”北京語言大學海南國際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王文昊對未來充滿信心。
科創實踐是試驗區對接自貿港需求的重要抓手。在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學院的多模態AI創作中心,2022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馬鉑洋正穿着動作捕捉服調試設備。
“這裡的動捕系統、數字人實驗室很先進,我們能把智能科學與電競、傳媒等領域結合。”同專業學生傅鵬偉告訴記者,他正在參與“智理慧身”研發項目——運用數字人和大語言模型打造健康虛擬助理,已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立項。
“這種交叉學科實踐非常有意義,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熱情,還能拓展思維能力。”傅鵬偉説。
9月25日,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中央民族大學海南國際學院的外籍教師在給學生上音樂技術與作曲課。新華社記者 鄭悅 攝
教育部與海南省共建的這一“試驗田”,變得越發“鬱鬱蔥蔥”——2022年開園以來,園區已完成1萬人辦學所需基礎建設,簽約引進國內外高校26所,獲批1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今秋新學期,園區共享課程突破200門。根據規劃,到2030年園區將匯聚約40所中外高校,辦學規模達3萬人。
“試驗區未來將進一步引進世界前50的頂尖高校,擴大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推動國際合作科研。”鄒文濤&&,今後園區將推動教育、科技、産業形成聯動,培養更多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從跨校選課的教室到協同創新的實驗室,從各國學生們的互助到國際師資的匯聚,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大步向前,為中國教育創新探索着更開放、更包容、更靈活的新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