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英雄無名 功勳永存——記二戰時期白俄羅斯華人地下情報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15:21:48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英雄無名 功勳永存——記二戰時期白俄羅斯華人地下情報員

字體:

  這是7月12日在白俄羅斯拍攝的維捷布斯克州地方志博物館(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汀 攝

  新華社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9月10日電 記者手記|英雄無名 功勳永存——記二戰時期白俄羅斯華人地下情報員

  新華社記者陳汀

  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地方志博物館“祖國保衛者”展廳裏,有一面二戰時期地下工作者的照片墻。其中一張照片的下方,用文字標注着“P.A.克雷拉特軍隊情報小組線人I.A.張旺福(音譯)”。

  這是7月12日在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州地方志博物館中拍攝的伊琳娜·張旺福(音譯)(中間左一)的照片(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汀 攝

  她是中國人嗎?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照片墻上?對記者的疑問,博物館藏品總保管員奧莉加·達維多夫斯卡婭回答:“她叫伊琳娜·張旺福,是一名祖籍中國的地下情報員。”

  達維多夫斯卡婭向記者講述了當時在白俄羅斯從事地下工作的華人的故事。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有中國人來到白俄羅斯生活。據博物館檔案記載,1928年時已有119名中國人移民到白俄羅斯,其中一半生活在維捷布斯克。“他們不會説俄語,但他們都非常勤奮。”

  達維多夫斯卡婭説,其中一名叫亞歷山大·張旺福的華人,在白俄羅斯參過軍也當過警察,經常幫助其他華人。後來,他建立了一家華人集體農莊,照片上的伊琳娜·張旺福正是他的女兒。

  記者猜測,當時進行登記時,工作人員很可能把中國姓名“張旺福”誤認為姓氏,因此他們父女登記的姓氏都不是“張”,而是“張旺福”。

  這是7月12日在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拍攝的西德維納河邊的勝利廣場(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汀 攝

  館藏史料顯示,二戰時期維捷布斯克有過66個地下組織,其中一個由名叫安德烈·李普汀(音譯)的華人成立,1942年4月起開始在當地活動。伊琳娜·張旺福正是這個地下組織的成員。

  達維多夫斯卡婭説:“李普汀小組的據點是一家洗衣店,這家店為德軍士兵提供服務。地下工作者們的暗號是‘縫紉機又壞了’,他們會通過洗衣店的發票等來確定敵軍人數、軍事裝備的位置與數量等信息,然後把情報傳遞給白俄羅斯遊擊隊和軍隊。”

  維捷布斯克的華人情報員們還為白俄羅斯遊擊隊運送物資。“館藏檔案記載,華人地下工作者曾用卡車給遊擊隊送過17桶汽油和一批麵包。”達維多夫斯卡婭説,這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1943年9月,李普汀和小組成員被捕,遭到德軍嚴刑拷打卻始終不肯透露信息,最終被槍殺。他們“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從納粹侵略者手中解放白俄羅斯,他們為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維多夫斯卡婭説,有關這些華人地下工作者的姓名,博物館資料中僅用俄語記載了可能並不準確的讀音。她希望能找到中文確切史料來彌補這一遺憾。

  他們究竟是誰?真實姓名叫什麼?時至今日,這個謎題可能很難解開。但是,這些被珍藏的寶貴史料證明,曾有一群華人在白俄羅斯為全人類的正義事業而英勇抗爭。

  這是7月12日在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拍攝的西德維納河邊的勝利廣場(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汀 攝

  走出博物館,記者步行來到維捷布斯克西德維納河邊的勝利廣場。三叉形的紀念碑高聳入雲,分別致敬當時維捷布斯克的軍人、遊擊隊員和地下工作者。紀念碑下,緬懷無名烈士的長明火熊熊燃燒。這些烈士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功勳永存。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