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聚焦丨這些年輕人為何偏愛“租賃消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17:13:01
來源:新華社

財經聚焦丨這些年輕人為何偏愛“租賃消費”?

字體:

  租相機、租衣服、租玩具……從數碼産品到戶外裝備,從房屋汽車到母嬰用品,在部分年輕人的世界裏,一股“萬物皆可租”的消費浪潮正撲面而來。這些年輕人為何偏愛“租賃消費”?

  租賃經濟按下加速鍵

  八月末,重慶一家露營裝備店內人頭攢動,店主周先生一邊整理貨架,一邊笑着説:“4至10月是租賃行業消費旺季,暑期最忙時一天能接30多個訂單。”他告訴記者,店裏的裝備分為租賃和銷售兩類,但超過六成的顧客更傾向於租賃,其中以年輕人、親子家庭為主。

  重慶市一家提供露營裝備租賃服務的商鋪。(受訪者供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集團編制的《循環經濟背景下的消費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白皮書》顯示,2024年,我國租賃經濟交易規模突破4.2萬億元,同比增長32%,服務用戶超7.5億人次。

  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新租賃行業洞察2025》顯示,傳統租賃行業以租房、租車等超高價值商品為主,而現在的租賃覆蓋行業豐富,租賃方式更加靈活,租賃時長多樣,對消費者産生較強吸引力。

  美團&&數據反映出租賃需求的多元化趨勢。今年8月“相機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63%,“婚紗禮服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109%,“無人機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89%,“兒童推車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165%,租賃正覆蓋更多消費場景。

  廣州市民林莉莉剛結束和朋友的新疆之旅,出發前兩周,她就通過“飛豬租車”“人人租”等&&租齊了全套裝備。“無人機40多元一天,單反相機約50元一天,越野車日均租費400元,每人每天平均下來才100多元!”林莉莉笑着展示手機裏的租賃訂單。

  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熊興指出,我國租賃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已從傳統的房、車延伸至服飾、美粧、數碼、母嬰、辦公設備等領域,呈現出“品類多元化、服務數字化、需求品質化”的鮮明特徵。

  年輕群體成租賃主力

  “租賃”,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新消費理念。他們不再執着於“擁有”,而是轉向“使用”,以一種在他們看來更靈活、更輕盈的方式擁抱生活。

  28歲的南京市民王琳通過租衣&&,每月花費不到300元就能換穿10余件不同款式品牌服飾。“相比以前買衣服,現在每月能省好幾百元,還能常穿常新,給家裏櫃子騰出空間。”王琳説,共享衣櫥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還有漢服、旗袍等衣物租賃也比較熱門。

  今年上半年,芝麻租賃&&交易額同比增長71.6%,其中30歲以下用戶佔比超過六成,“00後”用戶訂單同比暴漲兩倍。

  記者走訪發現,為滿足更多年輕消費者需求,一些商家將微單相機、手持&&、環形補光燈打包成“旅拍達人套裝”,或是將自動充氣帳篷、卡式爐、蛋卷桌組合成“精緻露營套餐”,這種“場景化租賃”模式正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蘇州市民張虹傑喜歡租賃微單和長焦鏡頭觀看演唱會。“我們更喜歡體驗優先,用更低的成本滿足消費需求,同時還能避免衝動購物帶來的後悔。”張虹傑説,租賃正好解決了“低頻需求”的尷尬場景,讓消費更符合個人使用習慣。

  “‘90後’、‘00後’逐漸成為租賃消費主力,他們的消費觀更強調‘體驗大於佔有’,在滿足即時需求、追求新鮮感的同時,又注重性價比和環保理念。”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副教授劉詩濛認為,隨着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開始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與個性化,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嘗試旅游裝備、戶外用品、奢侈品體驗等過去低頻或高門檻的消費場景,租賃正好契合了這種趨勢。

  租賃消費“成長的煩惱”待破解

  隨着租賃市場的迅速擴張,線上線下租賃主體大量涌現,消費者權益糾紛也屢見不鮮,套路多、磕碰定損難等成為消費者的“頭疼事”。

  “租賃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必然伴隨‘成長的煩惱’。”熊興認為,規範租賃市場發展,要構建政府、&&、企業、消費者“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

  劉詩濛&&,租賃經濟推動了物品的循環利用,實現了節能減排和促進消費的社會價值。對於優質項目,政府可在政策層面給予支持,如綠色消費補貼、稅收優惠、循環經濟示範項目支持,鼓勵合規與創新企業發展。

  “&&必須履行主體責任,做到合約透明化、流程標準化、售後響應即時化。在數據使用上,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熊興強調,租賃&&需要制定明確的服務標準和質量要求。

  專家建議,企業應自主推動服務標準化。加強産品清潔、檢測、追蹤等環節的投入,確保租賃過程透明可控,提升用戶體驗感和信任度。同時,消費者要在正規&&上交易,提高鑒別能力,在租賃前仔細閱讀協議、檢查物品、留存證據,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未來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創新商業模式,如‘租賃+訂閱’‘租賃+購買’等方式,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促使租賃市場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務消費升級與綠色轉型。”劉詩濛説。(記者戴錦鎔、周思宇、何磊靜)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