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之美丨處暑:稻浪千重待豐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3 17:03:32
來源:新華網

節令之美丨處暑:稻浪千重待豐收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8月23日電 題:處暑:稻浪千重待豐收

  新華社記者張玥

  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便迎來了處暑節氣。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當南方仍徘徊在夏末的餘熱中時,北國黑龍江已悄然步入一年中最富詩意的過渡時節。暑氣漸退,涼意初生,黑土地上稻穗低垂,大豆鼓粒,一場關於豐收的序曲正隨風而起。

  位於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集團黑龍江二道河農場水稻長勢喜人。新華社發(李慶海攝)

  “處暑”之名,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其中“處”意為“終止”,&&暑氣至此消散。

  在黑龍江的廣袤大地上,處暑的涼意來得更為分明。晨起時,松嫩平原的草尖已凝起白露;正午時分,三江平原的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而到了日暮,大興安嶺的山風已裹挾着松香,輕叩農家的窗欞。

  黑龍江的處暑,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生動注解。農諺道:“處暑雨,粒粒皆是米”,此時的雨水尤為珍貴,既潤澤了灌漿的稻穀,也為將熟的玉米注入了甘甜。這片土地上,是一幅濃墨重彩的農耕畫卷。

  一輛小火車沿着軌道緩緩穿行在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場稻田之間。新華社記者 張玥 攝

  在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場的“藝術稻田”裏,6幅稻田畫在165畝稻田中徐徐展開——冰雪畫卷盡顯百年冰城魅力,四季生態畫卷演繹着四季浪漫;萌寵卡皮巴拉,傳遞出平靜與治愈的力量;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神筆馬良這些經典神話在稻田中煥發新生,與多彩的稻浪共同演繹着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100多公里外,北大荒集團四方山農場的玉米田,青紗帳漸染金黃,工作人員張昊正遙控無人機,巡航監測作物成熟度,科技與傳統在此刻共舞。

  處暑民俗,藏着黑龍江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智慧。

  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的小朱家村三面環水,被牡丹江環抱,處暑節氣有“開江魚宴”之俗。牡丹江畔的龍泉島度假村,大鐵鍋呼呼冒着熱氣,鰱魚、鯰魚、鯽魚、鯉魚燴成“連年吉利”的豐收願景,奶白色的湯汁把魚肉燉至入口即化,便是“江水燉江魚,鮮掉眉毛”的至味,村民李大姐舀上一碗魚湯遞到游客跟前,游客嘗過讚不絕口。

  這是航拍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的小朱家村。(受訪者提供)

  “過去這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很多人都不願意來。”談到村裏的變化,村民們説,變化是從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開始的,“村裏多了年輕人,也就有了生機。”

  2014年,小朱家村村民程連坤大學畢業後與幾名同學一起選擇回鄉創業,開始系統學習農業經營管理。他利用專業知識,對小朱家村發展進行設計策劃。試行“村集體+公司+農戶”的新模式,村集體負責統一謀劃,企業來具體運營,村民把自建房屋改造成民宿、農家樂。

  小朱家村建起的在地文化民宿。新華社記者 張玥 攝

  如今,程連坤已成為黑龍江省春風十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小朱家村也從傳統農業村發展成為集鄉村旅游、新型農業、精品民宿為一體的現代化村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

  游客在小朱家村的龍泉島度假村體驗叢林穿越。(受訪者提供)

  通過鄉村游的引流作用,程連坤以創業帶動就業,把農閒變為農忙,近幾年成功帶動全村及周邊50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農家院裏,新摘的倭瓜、土豆、豆角燉出人間煙火氣,文旅推動鄉村振興,熱氣騰騰中映着游客和鄉親們的笑臉。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裏斯達斡爾族區雅爾塞鎮紅星村洋蔥種植基地洋蔥豐收。 新華社發(鄂洪波攝)

  俗語説:“處暑曬秋,冬日不愁”。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裏斯達斡爾族區,農田裏洋蔥、西瓜正豐收,農舍房檐下挂滿紅辣椒、黃菇娘,木架上晾曬着豆角幹、茄子幹……這一抹抹斑斕,是黑龍江人對抗嚴寒的浪漫宣言。

  處暑至,秋意興。正是龍江大地汗水凝結成碩果的季節,是土地回饋耕耘者的時刻。當第一縷秋風掠過完達山脈,當打谷場上的連枷聲驚起麻雀,黑土地的故事,永遠在節令的更迭中生生不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