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8月22日電(記者肖思思、王浩明、楊深深)鼓點漸密,鑼聲鏗鏘。94歲的楊耀全與88歲的楊平光輕落筆尖,朱紅在獅眼暈開,仿佛沉睡的瑞獸正緩緩睜眼,人群中爆發出喝彩。日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北山村的楊氏大宗祠熱鬧非常,兩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為三頭新獅“點睛”。這場儀式,是為了慶祝80年前一支獅隊的成立,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勝利。
三頭嶄新的雄獅在楊氏大宗祠前表演。新華社記者 楊深深 攝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抗戰勝利,北山村決定成立醒獅隊,以“勝利”為名。80年來,從“北山勝利醒獅隊”到“北山蔡李佛勝利龍獅團”,“勝利”兩個字從未改變。
80年來,醒獅隊隊員們練習蔡李佛拳,舞獅舞龍,剛柔並濟,承載着“以武止戈”的武術精神和愛國情懷。
同樣在80年來,抗戰精神與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楊匏安的精神,在這個村莊得到浸潤和傳承,而醒獅隊的功能也遠超活躍節慶氣氛,除了在重大節日表演,更成為凝聚鄉里鄉親的重要紐帶,隊員們皆以熱心腸著稱,樂於對村裏的大小事情盡心盡力。
在龍獅團的活動室裏,一張放大的黑白高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48年北山勝利醒獅隊受邀前往澳門表演後的大合照,照片記錄下近百名北山村民的身影。
在這次慶祝龍獅團成立80周年的活動上,舞動50米長金龍的23名隊員,皆是當年合照中醒獅隊隊員的後代。
北山蔡李佛勝利龍獅團日前在楊氏大宗祠前表演。新華社發
歲月流轉,鑼鼓聲在北山從未斷絕。改革開放後,珠海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北山積極吸引外資和港澳台資,建成北山工業區,逐步從單一的農村集體經濟向農、工、商、貿並舉發展。
於是,很多北山村的居民,開始赴港澳工作、在本地和港澳投資商一起合作建廠,與港澳&&日益緊密、水乳交融。
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工作的鄉親鮑金浩堅持每年捐資為獅隊添置新獅頭和新衣。每逢春節,村裏的小孩只要聽到鑼鼓聲,就會奔向獅隊,興高采烈地一路尾隨。
1993年,北山村工農業總産值首次突破億元,成為珠海市香洲區的首批“億元村”。近年來,珠海與港澳往來愈加便利,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港車北上”和“澳車北上”等政策的實施,作為港珠澳大橋“橋頭堡”的北山村更迎來了蝶變。
像楊氏大宗祠這樣的歷史建築,在北山村有超過100棟,這些老房子以及它們承載的歷史,成為北山村最寶貴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投入下,北山村開展古建活化保育工作,秉承“修復保護、創新發展”的原則,活化利用古祠堂、古宅等,孵化本土原創品牌100余家,各類商戶達到230余家,成為傳統文化、國際音樂、世界美食、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時代青年聚集地,最近兩年還吸引了眾多港澳青年在這裡創業。
珠海市香洲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薛麗麗説,如今的北山村,不僅傳承着這份紅色血脈,更憑藉豐富的傳統文化、多元的國際交流等特色,成為各地年輕人青睞的活力熱土。
在北山社區黨委的倡議和支持下,北山勝利醒獅隊也迎來了新的變化。2018年,在澳門工作的獅隊總教頭伍建威拜入澳門鴻威文娛體育會門下,進一步學習蔡李佛拳,在傳承北山傳統醒獅套路的基礎上創新提高。一年後,北山勝利醒獅隊正式更名為“北山蔡李佛勝利龍獅團”。伍建威等人的兒子們,如今也成為了龍獅團的小隊員。
北山蔡李佛勝利龍獅團的小隊員們在楊氏大宗祠外表演。新華社記者 楊深深 攝
金龍再度翻騰舞動時,百年時光在北山一代代龍獅隊員的身上完成了血脈傳承,先輩的夢想與榮光煥發出新的色彩。
夕陽西下,北山村的天空漫開粉紫色的晚霞。八十載風雲激蕩,勝利鑼鼓的餘音在楊氏大宗祠的屋檐上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