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題:“秘境”何以成險境?——警惕“野景點”藏隱患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拿雲、田建川、丁樂
近期,多地發生游客到網紅“野景點”游玩遇險遇難事件——有的進入未開發開放的荒郊野嶺露營遭遇山洪,有的擅闖自然保護區禁入區域遇險。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野景點”在社交媒體上頗受追捧,有的社交博主甚至誘導游客繞開管制違規進入,由此引發的人身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值得關注。
流量濾鏡下的“奪命秘境”
8月16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上游突發山洪,將在此露營的一行13人和4輛車沖走,致12人遇難;8月初,在廣東惠東縣白馬山一處網紅“野景點”,6名游客被水沖走,其中5人遇難;今年4月,浙江省仙居縣南峰街道一輛越野車在“野景點”落水,造成2人遇難……
記者調查發現,社交媒體上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不少是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禁入的區域。比如,今年8月,6名“驢友”在廣東江門古兜山野游探險,此處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未經批准不得擅自闖入。
江門古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方耀新説,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相關規定,自然保護區實行分區管控,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違規穿越核心區和緩衝區將被行政處罰。“每年違規進入古兜山保護區的事件有100余起,大都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此類事件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至11月。”
圖為8月3日消防隊員對江門古兜山野游探險受困人員開展營救。(江門市應急管理局供圖)
近年來,隨着登山、露營、徒步等運動興起,帶火了一批“野景點”。但美景背後,卻潛藏危險。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境內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傷。迷路、被困、滑墜、落水4種事故類型佔事故總量的82%。
惠東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姚俊彬告訴記者,白馬山事故發生地是未開發、未開放區域,危險系數高。事發區域地形複雜、水流湍急,而且進山救援途中有很多灌木,局部地區甚至沒有道路,救援風險高、難度大。
圖為惠東縣白馬山一處網紅景點“愛心潭”。 新華社記者 潘禹傑攝
記者現場看到,白馬山多個上山入口已設置相關警示牌,但在一些社交&&上搜索“白馬山游玩”發現,仍有博主用“玻璃水”“藍眼淚”“出片聖地”等標籤引流,鮮有提及“禁止進入”標識和山洪風險,有人還詳盡分享停車、爬山、溯溪攻略。
游客安全意識缺失 違法成本低
“野景點”的走紅,折射出人們對原生態探險的嚮往,但背後隱藏的安全、生態和管理困境,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些“野景點”被人為包裝、推廣引流。在社交媒體與短視頻&&上,記者發現,一些“野景點”被包裝成“秘境”“小眾天堂”。為了點擊量,一些博主故意尋找危險線路探秘,並冠以“神秘”“罕見”等關鍵詞推廣引流,但都不提野生路線的風險隱患。儘管部分圖片、視頻有白色小字標注“存在風險”,但提示文字常被折疊或弱化。
“一些游客喜歡去有獵奇、冒險性質的未開發領域,有些社交媒體推波助瀾,刻意宣傳小眾探險路線,吸引游客涌入未開放區域。”山東省精品旅游促進會首席專家陳國忠説。
——部分游客安全意識缺失。未開發區域的地形複雜性與氣候多變性遠超普通景區。部分戶外新手在“打卡文化”驅使下,僅憑所謂的“網紅攻略”貿然前行,卻缺乏專業裝備和應急能力。更為嚴峻的是,有些區域沒有通信信號、救援通道,一旦遇險,不僅個人生命安全受威脅,還需耗費大量公共資源實施救援。
“惠東作為旅游大縣,全縣警情中救援類佔比接近五分之二,大多數是山上迷路、有人被困等突發情況;有些因為環境複雜,救援難度大。”姚俊彬説。
——執法難度大,違法成本低。業內人士&&,游客擅自進入核心區、破壞自然資源等行為,違反了自然保護區條例等行政法規,屬於行政違法行為。一些游客為逃避管理,經常夜間繞行或破壞圍欄,相關工作人員很難及時發現。
方耀新説,對去“野景點”的游客,相關工作人員多以勸阻和教育為主。現行法律法規對擅自進入自然保護區的處罰力度相對較輕,一般罰款100元至5000元不等;部分游客存在僥倖心理,拒不配合,甚至銷毀證據。
此外,“野景點”往往是戶外露營、野餐的聚集地,游客走後常常垃圾遍地,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有些‘野景點’是自然保護區或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游客活動對自然生態鏈也會産生影響。”惠東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涂志坤説。
疏堵結合 守護生命與生態紅線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露營旅游休閒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避免在沒有正式開發開放接待旅游者、缺乏安全保障的“野景點”和違規經營的私設“景點”開展露營活動。
網紅“野景點”如何治理?記者發現,部分地方也在嘗試將其轉化為文旅景點。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説,對具備開發條件的景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回應公眾對文旅的需求,並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要加強對自媒體、社交&&的管控,清理違規推薦‘網紅路線’的內容,從傳播源頭予以防範。”西北師範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把多勳説,“野景點”附近要增加風險提示,設立警示牌,部署智能監控系統對重點區域實時監測。
法律和安全知識普及也必不可少。江門市應急救援支隊森林消防大隊大隊長陳志強説,要通過短視頻等渠道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安全意識,普及相關法律後果和安全知識;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真實案例,可以製作成相關警示片。
方耀新建議,探索完善執法與懲戒機制。可對多次違規者實施信用懲戒,並提高對違規行為的罰款標準。由於救援往往會耗費大量公共資源,應探索實施有償救援制度,由違反規定進入“野景點”的游客承擔部分救援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