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黃河“幾字彎”裏“大綠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5 10:27: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鄂爾多斯:黃河“幾字彎”裏“大綠洲”

字體:

  長河湯湯,草木欣榮。立秋時節,黃河“幾字彎”懷抱裏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萬千村莊掩映在浩瀚綠海中。這片8.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經黃沙漫天;而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河岸邊生態蛻變

  近日,幾場大雨過後,黃河“幾字彎”南岸、鄂爾多斯市北端的達拉特旗西柳溝流域堤防安然無恙。而曾經,可不是這般光景。

  黃河環繞鄂爾多斯高原時,匯集了庫布其沙漠由南而來的10條一級支流,它們穿過丘陵、沙漠、平原直通入黃,被稱作“十大孔兌”。

  “黃河邊,風沙大,植樹難,夏天山洪一來,莊稼、棚圈都沖毀了,連拖拉機都被沖走了,根本沒辦法生活。”談起山洪災害最嚴重的這條“孔兌”——西柳溝,達拉特旗昭君鎮柴登嘎查小召明沙溝東社原社長郝文鎖連連搖頭。

  “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任何遮擋。”郝文鎖記得,1988年那場洪水尤其慘烈,社裏3000多畝莊稼毀於一旦,村民顆粒無收。

  2013年夏天,郝文鎖帶領社員治水。青壯年勞動力全員出動,將沙柳捆成捆,一層土加一層沙柳,20天壘了一道2米高的防洪壩,不料卻被一場大雨沖毀。

  功夫不負有心人,黨政引領、全民參與的“組合拳”越打越硬。經過10多年的探索,“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袍子,山腰興修梯田繫帶子,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一系列“十大孔兌”治理舉措,在一次次失敗中積累了經驗。

  達拉特旗利用“十大孔兌”和修建穿沙公路,對沙漠進行切割治理,持續造林“鎖邊”,阻止沙漠南侵、北擴、東移。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先後實施了淤地壩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攔沙換水試點工程等綜合治理項目。

  目前,達拉特旗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4141.3平方公里,建成黃河堤防167公里。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數據顯示,“十大孔兌”水土流失面積,已由2011年的8223平方公里降低到2024年的4251平方公里,減少了48.3%。

  如今的西柳溝,河暢水清風光美;生態變好了,生活變富了。郝文鎖家種了200多畝地,養了100多頭羊,一年收入超20萬元,日子越過越有勁頭。

  鎖邊養林雙重實踐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森林公園,放眼四望,綠色綿延到天邊。

  50年來,從第一棵外調樹種到30多萬畝的國家森林公園,伊金霍洛旗鎖邊林長成了毛烏素沙地邊緣的“綠色衛士”。

  1973年,18歲的周萬萬到了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當時,百姓為了生存下去,開始自發造林,但苦於沒有樹苗。

  “寧願碰了也不能誤了。”1978年,周萬萬和林場的一位技術員正月十六齣發,坐了三天四夜火車到了呼倫貝爾,卻遭遇大雪封山。之前&&好的樹種出不了山,周萬萬他們在當地的賓館住了一個多月。終於雪融路通,回到伊金霍洛旗,已是3月份。

  “一拿到樹種,感覺所有的苦都值了。”那時,周萬萬一個月的工資是36.8元,而一斤種子加運費就要36元,金貴的樹種開啟了霍洛林場育苗、壯大歷程。1973年到1976年,短短3年時間,林場從300畝擴大到600畝。上世紀90年代,林場在一個造林季便可賣出50萬到80萬株樹苗。

  隨着“三北”工程的全面推進,霍洛林場進入建設新階段,需要大量水泥柱和網圍欄。護林員劉永生和妻子辦了個“家庭作坊”生産水泥柱,一年收入超10萬元。“我們沾了治沙的光,才過上了好生活。”劉永生説。

  而今,周萬萬帶回來的種子在整個鄂爾多斯遍地開花。

  同為“育林人”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布爾陶亥治沙站退休工人楊玉林,12歲起就跟在父親身後,拿着比自己都高的鐵鍬種起了樹,一種就是55年。從天地連成一片的“沒毛沙灘”到現在房前屋後皆是綠蔭的樓房,他感慨無限:種樹遏制了明沙的蔓延,保住了我們的家園。

  “我這一輩子就謀了這一件事,現在看來,幹對了。”今年74歲的白其勞是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柴登嘎查原黨支部書記。1981年,旗裏實施鎖邊林工程,他帶領全嘎查村民栽下16公里的林帶。

  40多年來,鄂爾多斯幹部群眾一代接着一代,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大造鎖邊林草帶,對東起準格爾旗大路鎮、西至杭錦旗呼和木獨鎮範圍進行系統治理。如今,420公里的鎖邊林草帶死死“鎖”住了向黃河侵入的沙漠,並治理沙化土地70.64萬畝。

  2023年,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誌性戰役之一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鄂爾多斯市在第一代鎖邊林基礎上補植補造林草,通過“工程固沙+喬灌草”結合,補齊提升剩餘的72公里鎖邊林帶。“現已完成43公里,治理裸露沙地15.2萬畝,其餘29公里將在2025年全部完成。”鄂爾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長柳天雲説。

  沙區百姓幸福轉型

  秋日艷陽裏,站在12層高的觀景&上,一望無際的藍色光伏板雄踞沙海,蔚為壯觀。這裡是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也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

  “鄂爾多斯計劃用3年時間在庫布其沙漠打造一條總長度約400公里,平均寬度為5公里的‘光伏長城’項目,其中達拉特旗段總長約133公里、平均寬約25公里,總裝機規模約為1430萬千瓦,項目完成後可實現板下治理沙漠面積84萬畝、異地治理沙漠面積128萬畝。”達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李凱説。

  在黃河岸邊,一道道沙障與一粒粒草籽、一棵棵樹苗攜手,悄然鎖住黃沙的同時,一個個大型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正在成為荒漠化防治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光伏長城”通過板上發綠電,板下種植的“光伏+治沙”模式,每年節約標準煤6000萬噸以上,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節水2.5億噸,通過生態治理結合光伏治沙的模式,到2030年可實現庫布其沙漠1200萬畝沙化土地全面治理。

  走進位於準格爾旗的鄂爾多斯新能源1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現場,一個東西長14公里、南北寬2公里的光伏方陣,正在黃河“幾字彎”南岸的庫布其沙漠最東端的漫漫黃沙中矗立起來。

  “這個項目建成後將有源源不斷的綠電輸往京津冀地區,可以滿足京津冀地區110萬個家庭的同時用電。同時,可以對項目佔地及周邊土地環境進行改善。”內蒙古綠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海鐵成副總經理海鐵成説。

  “項目擋住了風沙,今年我們村建起了1萬多畝高標準農田,將土地流轉出去,每畝地就能增收900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準格爾旗大路鎮烏蘭不浪村村民韓榮寬説。

  朔方新能源大基地項目一期建成一年來,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沙日召嘎查農民馬猛切身感受到“錢袋子”鼓了不少。他説,光伏區實施種樹種草後,已經固定住了黃河岸邊的那片沙化土地;自己把耕地流轉承包出去,還在光伏電廠找到了日常維護的工作,每個月工資收入有五千多元。

  在達拉特旗的柴登嘎查,游客打卡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最大光伏板圖形電站“駿馬圖”後,走進農家樂吃黃河魚、沙漠蟹,感受沙區老百姓的“新世界”。

  建設“光伏長城”治沙帶的過程中,庫布其沙漠附近的百姓也逐漸探索出生財之道,通過變沙害為沙利,借助新能源産業蹚出鄉村振興之路、百姓增收之路。“光伏+旅游”“光伏+種植”等各種機制正在形成,百姓腰包更鼓了。

  “光伏長城”不僅是生態長城,也是綠電長城、産業長城、富民長城。走進鄂爾多斯看“三北”,聽到的是老百姓的感嘆,看到的是老百姓的笑臉,感受到的是老百姓的幸福。“藍海”産綠電、“綠洲”鎖黃沙、“金沙”造幸福,已經成為鄂爾多斯向沙漠要效益的全新“變奏曲”。(賈立君 郭紫欣)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