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的權杖與中華文明的“古國時代”——江蘇常州三星村遺址探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5 10:50: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6000年前的權杖與中華文明的“古國時代”——江蘇常州三星村遺址探秘

字體:

  很多考古發現,都是因為一件並無關聯的小事,觸碰了“開關”而引發。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的三星村遺址,就是因為村民的偶然“獻寶”,讓一座五六千年前的“古國城邦”,逐漸浮現在世人眼前。

  竹子開花,村民“獻寶”

  中國版圖上,叫“三星村”的自然村不在少數。金壇區朱林鎮的三星村,與三顆石頭有關。

  現年75歲的唐萬平,1970年擔任第五生産隊隊長。他聽村裏老人説,這個村原來有王、李兩家大姓,曾經叫王李村,後來天降三塊隕石,就改名三星村了。三星村、王母觀村的名字由來,史書並無記載。

  唐萬平擔任生産隊長時,三星村露出地表的石頭只有兩塊,讓他迷惑不已的是:“既然叫三星村,應該有三塊大石頭吧?”1978年,唐萬平帶人挖農田排水溝時,意外發現了第三塊石頭,距離另外兩塊石頭幾十米遠,三塊石頭呈“品”字狀排列。唐萬平説,那時候,他才相信,三星村的確有三塊大石頭,用鐵錘一敲,火星四射。“聽老人們説,以前很多人經常從這些石頭上敲些小石頭帶回家引火用。”

  1984年之前,村民總能在農地裏發現一些説不清來源的破陶片、破陶罐,甚至還能撿到一兩件古玉器。仍在為溫飽忙碌的村民們,根本沒琢磨這些物件的價值,甚至把它們當成不潔之物——因為它們來自墓葬區。

  在村民眼裏,“假金山”上的大竹園,是村裏一寶。“大竹園是村裏的集體資産,竹子長得特別粗壯,可以做竹蓆、竹籃,遠近聞名,因此有專人看管,村裏還有篾匠合作組。”63歲的村民張春梅説。

  1984年夏天,竹子成片開花。時任三星村黨支部書記張齊孝組織村民在竹園開挖溝渠排水。深挖一米左右,就出現大量骸骨、陶片,其中一把石鋤特別光滑。

  骸骨與陶片並沒引起村民重視,因為這裡原本就是傳統墓地。那把石鋤讓村民好奇,還裝上木柄試了試,並被村民徐龍孝拿回了家。

  有村民認為是徐龍孝將石鋤上交文物部門的。而金壇區博物館原館長李國平的記憶中,並非如此。

  1984年夏天,李國平到博物館上班不久,還是個編外人員。他印象中是鎮文化站的韓國仁把石鋤送來的。“大夏天的,他穿着一件汗衫。那石鋤一看就是古物。”

  按照慣例,對於主動上交文物的人,博物館會贈送一隻茶缸和一條毛巾,上面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字樣,以資鼓勵。

  韓國仁與徐龍孝都已去世。他們是親家關係,徐龍孝的兒子徐憲春,在家中見過那只印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茶缸。或許正是有一定文物保護意識的韓國仁,將那只光滑的石鋤,送到了博物館。

  收到石鋤後,年輕的李國平到現場考察,發現竹園排水溝裏滿是骸骨、石器和陶片,他撿了整整一蛇皮袋。

  根據李國平帶回的石器和陶片,時任金壇文管辦副主任徐永年初步判斷這是一處新石器遺址。當年年底,原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到常州開會,聽聞這件事,立即趕到三星村。至此,三星村遺址引起文保單位重視。

 人口密度超出想象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聯合金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三星村聯合考古隊,從1993年到1998年,連續6年進行勘探和發掘。當時估計,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區。

  考古隊將發掘重點放在東區(墓葬區),先後清理出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墓葬1001座、房址4處、灰坑55個,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及骨器、角、牙、蚌器等各類文物標本4000余件(組),還出土了大批保存較好的人骨標本及人工栽培炭化稻粒標本。

  馬家浜文化被稱作“江南文化之源”,是江南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三星村遺址的時代約與馬家浜文化中晚期至崧澤文化早期相當,據發掘的文物標本及碳十四測定,距今約6500年至5500年。

  1998年,三星村遺址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村遺址出土了較多與農業有關的遺物,如蚌鐮、穿孔大石斧、多孔石刀、研磨器等,説明原始農業發達,已開始明確分工且初具規模。發現的家畜骨骼標本有豬、牛、狗、羊、雞等,從側面反映出農業生産的糧食已有所剩餘,人們開始過着相對定居的生活。遺址中還發現一些捕魚工具,如陶網墜、骨魚鏢等,表明捕撈漁業是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豐富着人們的生活。

  根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組合變化,考古專家將遺址的文化遺存分為5層。5層之下以房址、灰坑為代表,房址以密集的柱洞構成,推測可能是幹欄式建築。在房址附近有灰坑分佈,坑內多含有炭化稻粒。第5層以墓葬為主,居址廢棄後即作為墓地使用,但墓內隨葬品少;第3、4層墓葬分佈密集且保存較好,有禮儀性質的石鉞;第2層的墓葬減少且保存欠佳;第1層為現代耕土層,出土陶片、石器等,並伴有少量現代磚瓦。

  研究表明,三星村遺址出土的男性數量明顯多於女性;人群平均身高超過1.6米,略高於華南新石器時代人群;人均壽命在30歲左右,極少數長壽者能活到五六十歲。

  6年時間,發掘面積640平方米,發現人骨1200多具,人骨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遠超同時期其他遺址。而中心墓區面積近2萬平方米,估計葬有數萬人。死者人數如此之多,當時的生者,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數字呢?考古專家據此推斷,中國古代人口在長江下游馬家浜文化中晚期,有了一個很大的增長。

 中華文明進入“古國時代”

  三星村遺址已出土的數千件文物中,有3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是雲雷紋陶豆(陶豆,一種陶制食器)、石鉞及其飾件、刻紋骨版。另有7件二級文物、56件三級文物,從中可窺見五六千年前先人的精湛手工技藝。“3件一級文物極為珍貴,開創了紋飾、形制和功用的先河,具有唯一性和首創性。”金壇區博物館館長葛巍説。

  遺址出土的石鉞及其飾件,由石鉞、骨質鉞瑁飾、牙質鐓組成,中部木柄殘缺。牙質鐓上面的紋飾,大部分學者認為是貓頭鷹;骨質鉞瑁飾上面的紋飾,學者認為可能是鱷魚,或者大雁、魚、蠶等。

  “石鉞在新石器時期比較常見,通常作為武器,但這件石鉞沒有任何砍砸的痕跡,且配有非常精美的鐓和瑁飾,顯然不是實用兵器,而是一件權杖,是墓主人擁有特殊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它也是國內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的權杖。”葛巍説。

  這件石鉞出土於一位中年男性的墓中,推測其為當時氏族內部軍事權力的掌控者。權杖的出現,表明當時三星村人已形成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組織內部的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對於權杖骨質鉞瑁飾上面的紋飾,學者們的分歧很大,有人認為是鱷魚,有人認為是大雁、魚、蠶等。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陸建芳認為紋飾應該為大雁,他在《探秘三星村》訪談節目中説,“大雁在白天活動,代表白天、活着。而牙質鐓上的紋飾是貓頭鷹,代表夜晚、死亡,與大雁相對應。所謂權杖,就是權力的象徵,手握權杖者,可以決定別人生死。”陸建芳説,權杖的出現,意味着三星村人的意識形態裏已經有權力這一概念,社會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再人人平等。

  李國平則傾向認為該紋飾為蠶,是一種圖騰崇拜。李國平認為,不僅紋飾圖案像蠶,發掘出土的骨針(通常有十多枚長短不一的骨針放置在精美的骨筒裏,骨針尾部均有針孔)也能佐證當時已經開始養蠶。“那麼細的針眼,麻線是無法穿的,只有絲線可以穿。”李國平的另一個證據,是墓葬區出土的一件泥質紅陶底部的模印徽號,他認為,那徽號的圖案,同樣是蠶。

  專家對圖案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但都認為三星村人開始出現階層分化。

  “如果紋飾確定是蠶,就會把人類的養蠶史往前推1000年;如果不是蠶,也是一種徽記,而徽記顯然是為了區分,明確這件陶器的主人。”李國平説,這表明那時候不再人人平等,社會複雜化進程加快。

  第二次聯合考古隊隊員龍嘯説,早期的隨葬品不多,彼此區別也不大,越到後期,不同墓坑的隨葬品多寡不一、精美程度的區別也很大。“這表明貧富差距已經拉開,人們從相對平等向相對不平等轉變。”

  龐大的人口數量、頗具規劃的聚落形態、發達的手工業生産、人群的分化、複雜的意識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員、第二次聯合考古隊領隊李默然認為,這些複雜社會最為顯著的標誌在三星村遺址悉數登場,宣告江南地區的“古國時代”拉開帷幕。

  二次發掘,復原生活場景

  第二次三星村遺址聯合考古始於2022年。

  當年6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一同對遺址進行新的考古勘探工作,發現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堆積,並探明三星村遺址面積不是最初估算的10萬平方米,而是超過35萬平方米。

  二次考古勘探和發掘初步顯示,當時的三星村人丁興旺,規劃有序,且手工生産已頗具規模。玉石工業發達是三星村遺址的重要特點。遺址早期出土玉石器不多,到鼎盛時期,墓葬中出現大量隨葬玉石器。石錛、石鑿均以硅質泥岩為原料,半成品和加工邊角料屢有發現,表明三星村遺址存在錛、鑿生産工業。出土器物形制規整、打磨光滑,體現生産專業化程度較高。

  在歷年發掘和研究的基礎上,考古人員初步還原出三星村人的生活場景,初步探明了遺址聚落形態。三星村人用石器耕作,撒網捕魚,採摘果實,種植水稻,用陶罐煮飯,彎弓射鹿;住着吊腳樓,夏着絲麻衣,戴着玉玦貝飾,馴化豢養家豬,活動遍及今長江中下游蘇浙皖地區……

  遠古的三星村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五六十代,前後延續千年。他們生活的地方,已經不是一般的集聚部落,而是一個具備相當規模的區域中心甚至“古國城邦”。隨着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五六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場景,會越來越明朗化。

  三星村遺址與三塊石頭

  記者一直有個疑惑:那三塊石頭到底是不是隕石?它們與三星村遺址到底是什麼關係?

  李國平説,第一次發掘期間,考古隊員曾經從三塊石頭上取樣,送到中科院檢測,沒發現隕石成分。但三塊石頭原來的確位於遺址中心的黃土&&央。龍嘯説,黃土&係人工堆築而成,疑與公共活動和儀式行為相關,因此,三塊石頭很可能跟祭祀相關。

  遺憾的是,第一次考古發掘結束後,儘管遺址周邊已經劃定了保護紅線,仍然有村民以復建“三星觀”的名義,用大型挖掘機將三塊大石頭移至百米外的“道觀”中供奉起來。

  “如果石頭沒有被移動,我們還可以根據黏附其上的土層,測定它們位於黃土&的時間。可它們被移動、被清洗甚至被加工過了,就説不清了。”龍嘯對此很遺憾,但他還是希望能在適當的時間,把三塊石頭移回原址。畢竟,它們原來就在黃土&上,很可能就是五六千年之前,被人工搬運過來用於祭祀的。

  遺址周邊皆是河流、壕溝,如此巨石非人力可以搬動,它們又是怎麼運來的呢?

  “人類文明的歷史從來不會空缺,只是目前還有很多沒有被發現、無法銜接而已。”李國平説,考古工作,就是在想辦法把碎片化的歷史,一步一步銜接起來。

  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二次考古發掘,將會揭開三星村遺址更多的神秘面紗。(記者朱旭東)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