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導遊帶團11年 遊客專門從美國飛西安參加其婚禮
2017-10-08 07:05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帶團11年 遊客因為她愛上中國

  英文導遊彭雯假期帶領25名美國遊客逛北京;從業以來和很多遊客成朋友,願做傳遞中國文化的窗口

  昨日,導遊彭雯正在故宮給外國遊客講解。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今年35歲的彭雯做英文導遊已經11年了。這個國慶節,她帶著25位外國遊客暢遊著北京。每次就算帶團再忙,她也會堅持寫“帶團日記”,並用照片記錄每個團裏遊客的微笑。

  回顧這些年的職業生涯,她覺得自己得到的遠多于自己的付出,曾經有一位遊客後來從美國飛到西安參加她的婚禮,每次送別時,很多外國遊客會和她相擁而泣。她時常覺得,這是一份能夠觀察不同文化交匯的職業,也是一扇傳遞中國文化的窗口。

  妙答時常震驚老外

  10月7日上午,故宮內外依舊熙熙攘攘。身穿白色上衣的彭雯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引導著25名美國遊客邁過了午門。接下來的3天,她將繼續帶著他們遊覽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十三陵等六個景區。

  “很多老外剛從天安門走到端門就以為已經把故宮逛完了,”彭雯笑著説,“當他們得知逛完故宮還要兩個小時的時候,滿臉都是驚詫。”

  太和殿、保和殿、儲秀宮,相比起這些景點的背景資料,彭雯更願意告訴眼前這些異國客人的是,建造這座宮殿用了多少勞力、花了多少時間,做房梁的樹木來自哪裏,如何運輸進來的,還包括皇帝是怎麼吃飯,在哪上學,怎麼上廁所等等。

  “背景性的東西網上一查就知道了,但這些數字組合起來,才是有血有肉的故宮”,彭雯説。她更傾向于從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解讀這座古老的宮殿。

  為了便于外國遊客更形象直觀的了解自己正在參觀的景區,彭雯經常用類比的方式給出答案。比如長城有多長?彭雯的解答是“相當于從華盛頓到丹佛的距離”,“你説有多少多少英裏,他們可能也沒什麼概念,但你這麼一説,他們當時就震驚了。”

  保姆、老師兼保鏢

  有遊客現場問彭雯是不是歷史專業畢業,彭雯回答説自己原本是學教育心理學的。2004年,還在西安一家高校念大二的彭雯不顧父母的反對到北京參加了導遊資格考試,並順利通過。

  “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麥當勞就是在北京,當時只有八九歲,但是已經喜歡上北京了。”彭雯説。接下來的兩年,彭雯再沒有讓家人給自己出過學費,每逢暑假,彭雯就到北京做兼職導遊,掙夠學費後再回去。而導遊這份職業也讓她認識了更多的人,體會到不同文化碰撞交匯的奇妙。

  相對于導遊這個説法,彭雯更願意把自己的工作描述為“陪同”。因為除了景區遊覽,她還要負責這些外國遊客在遊覽幾天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甚至包括教他們使用筷子、給他們倒水這些小事。“有的服務員聽不懂英文,只好我來給他們服務。我們就像他們的保姆、老師兼保鏢。”。

  從業11年來,彭雯清楚地記得2008年前後這個行業的變化,“以前來中國的外國遊客比較少,2008年之後來的人驟然增多。”此前的很多公共場所沒有英文標識給外國遊客帶來了很多障礙,但2008年前後這種情況逐漸變少。但彭雯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奧運會的舉辦讓中國聚焦了世界的目光,讓更多的外國友人對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刮目相看。“他們開始對我們這個國家有了更多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的人也越來越多。”彭雯説。

  做好準備應對任何突發

  遊客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提出的問題也五花八門,比如北京的房價,中國的失業率,中國人怎麼養老等等。

  “他們來這裏不只是走馬觀花的看看景點,還想全面地了解一下這個國家。”彭雯説。“我們有時候就像一扇文化窗戶,通過我們這個渠道消除他們的一些文化誤解。一些遊客回國時,對中國的認識發生了很大改變。”

  彭雯曾經帶過一個外國遊客,對方不喝北京的水,也不吃這裏的蔬菜。彭雯告訴他,雖然北京的自來水沒有達到直飲水的標準,但都是經過層層過濾和消毒的,蔬菜雖然是水洗的,但高溫烹飪之後,不存在不安全的問題。“最後我開玩笑地問他,你覺得我的身體健壯嗎?”一番解釋後,這位外國遊客最終打消了顧慮。

  作為一名全程陪同的導遊,彭雯要做好心理準備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有一名外國遊客在遊覽之前告訴她,自己對和花生有關的食物過敏。彭雯訂餐前特意詢問餐廳是否用的花生油做飯,在得到否定的答復後,又叮囑廚師準備一份不帶花生的午餐。沒想到,午餐還沒結束,這名遊客舌頭髮抖,幾近窒息。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他誤食了花生。”彭雯給這位遊客喝了大量的水,又帶他到洗漱間嘔吐,最終化險為夷。後來詢問廚師得知,盡管這位遊客的午餐裏沒有花生,但是廚師用了剛做完宮保雞丁的鍋做飯。

  彭雯還遇到過外國遊客遊覽時接到自己一位親人突然去世的消息,想要立刻返程的狀況。“每一個團的情況都不一樣,要做好準備面對任何意外的發生。”

  遊客飛中國參加她的婚禮

  彭雯的手機相冊裏,自己為遊客拍的照片比自己的照片還多。每帶一個團,彭雯都會為他們拍一張集體照。“想看哪一年哪一天帶過的團,我隨時都可以給你找出來。”而且彭雯多年來堅持的一個習慣是,無論帶多大的團,自己都要最快速地記下他們的名字。

  “你能把他們的名字脫口而出,這就消除了很多陌生感,雙方才更容易建立起信任關係。”彭雯説。送別時,很多外國遊客依依不舍和彭雯相擁而泣。“有的遊客還會準備一個信封,不僅有小費還有他們家的詳細住址家庭電話,生怕你忘了他們。”

  這也是彭雯喜歡這份職業的重要原因。在她看來,盡管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但大家之間的理解和善良常常讓她感動。還有遊客告訴她,“因為你我愛上了中國”。

  讓她感觸最深的是一位50多歲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女士Kathryn。

  在2011年7月彭雯的婚禮中,Kathryn從美國老家飛到了她的婚禮現場。“當時非常感動,僅相處過短暫的一段時間,但人家坐那麼久的飛機過來。”

  第一次來中國時,Kathryn剛剛和丈夫離婚,情緒很沮喪。“去故宮、長城、十三陵這些地方她一路上都在哭,但當她在天壇看到那麼多的中國老年人晨練、下棋,過得那麼快樂,她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重新打開了。”

  如今,Kathryn已經在中國定居,在鄭州一家高校任職,並且再婚。彭雯的手機裏還有Kathryn身穿旗袍拍攝的寫真。

  彭雯説,“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夠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更了解中國喜歡中國,不僅是過去的中國還包括現在的中國,我覺得這是這份職業的獨特魅力,也是我喜歡它的理由之一,我願意通過我個人的努力,做一扇傳遞中國文化的窗戶。”(新京報記者 王飛翔)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薛濤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176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