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合租不妨講點國際范兒
2017-07-13 15:4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李一澤(左一)在英國留學。他的室友來自英國、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圖為在2017年除夕他邀請外國室友和同學來家過節。

  語言不是溝通障礙

  找對彼此交流頻道

  脫離母語環境之後,大多數留學生會陷入“語言不通”的窘境,害怕在外國人面前出錯和“丟面兒”。那如果和外國人合租,低頭不見抬頭見,照面、交流的次數就更多了。

  如是,考慮交流帶來的影響,就成了合租時焦慮的主要問題。

  一開始,很多留學生會固執地以為:一定要把口語修煉到登峰造極的水準,才有勇氣和自信開口講英語。其實大可不必。小袁(化名)目前就讀于美國的布蘭迪斯大學,和同專業一個美國同學合租。他租房時只考慮房子合不合適,對室友的國籍並不看重。在他看來,反正大家也不會聊深度話題,簡單的口語就夠用了。

  李一澤高中畢業就去往英國留學,現在就讀于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大一時,他住在學校安排的學生公寓,因此,和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學住在同一棟宿舍。“第一天剛去的時候,因為自己口語不好,所以羞于開口。但住進去第二天,同層的三個外國姑娘就把大家召集起來,坐在樓道裏聊天。其實外國同學不會在乎你的口語水準如何,反而會在你不知道用哪個詞表達的時候幫助你。”李一澤表示這讓他放下了心裏的包袱,慢慢地敢説了,“你還可以要求他們説慢一點。他們對非英語母語的同學十分友善。”

  合租無須分享生活

  充分尊重私人空間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安全距離”,是指人與人在共處時感到安全和舒適的距離。在合租場景中,“安全距離”討論的則是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形成的張力關係。通常,合租人分享公共空間,同時須得尊重他者私人空間。

  李一澤説:“外國室友更注重私人空間,如果他們待在房間裏,就表示不想被打擾。這時候你的貿然造訪會令人不快。”小袁也説:“和國內宿舍不一樣的是,在這邊,室友間的交流會少很多,大家只是分享公共空間而不分享生活。而且如果你想進他們的房間,一定要先敲門。”在李一澤看來,他的外國室友是他在英國新交的好朋友,他們經常聚會、玩遊戲和給同學慶生,關係十分親密;但在小袁看來,外國室友只是熟人而已,見了面稍微寒暄幾句便可,而且大家興趣愛好、交友圈子都不一樣,沒必要非得把室友變成好朋友。

  不管是不是好朋友,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都是剛需,這也意味著不必時時刻刻與室友保持步調一致。褚沛雯目前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生,她有一個英國本土的男性室友,但幾乎互不理睬。她説,英國室友是個聊天終結者,每次問他問題,他都回答得相當簡短,也不會主動找話題,太木訥了,是個純宅男。因此,即使同住一個屋子,褚沛雯也不會刻意拉近關係,各幹各的事就好。

  解決矛盾須得趁早

  直接挑明好過忍耐

  有些外國室友比較自我,不太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小袁説:“我的美國室友看電視時,會把聲音開很大,而且他們看著看著會激動起來。美國大選那陣兒,他常常看電視看到很晚,有時候我要睡了,就會提醒他。”而李一澤則表示自己的外國室友超級愛在家和朋友聚會,他們的聚會純粹只是為了喝醉,並且會玩到很晚。有一次,他正在備考,但外國室友已經結束考試放假了,就邀請了一堆朋友在家裏喝酒蹦迪,非常吵鬧。他説:“我當即打電話給保安。沒過一會兒,保安就把那屋所有無關的人都‘請’了出去。”

  其實,外國室友並無惡意,只是生活環境不同,使得他們表現得我行我素,當周圍人沒有明確向他們表達意見時,他們便會以為你默許他們的行為。所以,留學生在被外國室友惹惱時,要及時和他們溝通,有話直説,隱忍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將怒意分化到生活其他大大小小的情境中,加重對外國室友和住宿環境的不滿。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夏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9129654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