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子又聞青椒香

俯瞰長子縣千畝蔬菜基地。

下霍村村民連旭蘭在展示她種植的優質大青椒。劉峰攝
長子縣位於我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境內地平水淺、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農業生産條件優越,自古被譽為“米糧川”。憑藉獨特的資源稟賦,長子的青(尖)椒品質優良,行銷全國各地,“中國青椒之鄉”的美譽聲名遠播。
長子青(尖)椒産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經歷快速發展、停滯不前階段後,如今迎來了做大做強的新機遇。近年來,長子縣瞄準“打造全省一流特色農業強縣”目標,大力發展以青(尖)椒為主的設施蔬菜産業,叫響“中國青椒之鄉”品牌,築牢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根基,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推動縣域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
打破瓶頸 整裝再出發
陽光明媚,微風不燥。初夏的丹朱大地生機勃勃。站在長子縣丹朱鎮大李村千畝蔬菜基地的瞭望平台上,一眼望不到邊的銀色蔬菜大棚熠熠生輝,縱橫交錯的田間道路上人員車輛往來穿梭,一幅農戶忙農事的圖景映入眼簾。
走進農戶李志偉的大棚,頓感暖意融融,一株株翠綠的青椒苗長勢良好,老李從棚頭走到棚尾,仔細查看著秧苗的開花坐果情況。他對記者説:“這個大棚是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年下來能收入四五萬元。”李志偉種了多年青椒,熟悉它的生長規律,管理起來駕輕就熟。
大李村村民歷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是長子縣青(尖)椒産業發展的見證者。
長子縣是我省傳統的蔬菜生産大縣,和山東省壽光市一樣位於北緯36度的設施蔬菜發展“黃金帶”,蔬菜種植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這裡生産的青(尖)椒以其獨特的口感,深受市場歡迎,全縣70%的農民常年在蔬菜生産、銷售、加工等環節從事相關的經營活動。
上世紀80年代,長子縣的蔬菜産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95年達到高峰期,僅青(尖)椒種植就達6萬餘畝,被譽為“中國青椒之鄉”。在經過十多年的穩定發展期之後,由於産業發展定位不夠清晰、政策支持不夠聚焦、農戶種植不夠科學,導致青(尖)椒種植面積出現下降趨勢,農民增收的步伐放緩,青(尖)椒産業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況。
“我們以前都是露天種植,連續多年重茬種植使得病蟲害問題嚴重。慢慢地,青椒品質開始下降,産量也逐漸減少。外界對長子青椒有了質疑聲,一部分百姓對種植青椒喪失了信心,整天愁眉苦臉。”長子縣蔬菜協會理事長、丹西龍鑫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經理李強就是從大李村起家的蔬菜種植大戶,説起長子縣青(尖)椒産業經歷的風風雨雨,他感慨萬千。
青(尖)椒産業是長子縣蔬菜種植的“當家花旦”,要想重振“中國青椒之鄉”的輝煌,必須打破這些阻礙長子縣青(尖)椒産業繼續前行的瓶頸。
近年來,長子縣立足縣情,充分利用良好的區位優勢,搶佔戰略機遇,瞄準“打造全省一流特色農業強縣”目標,多措並舉大力發展以青(尖)椒為主的設施蔬菜産業,重振“長子青(尖)椒”雄風、叫響“中國青椒之鄉”全國品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全力推動蔬菜産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扶持 規模再擴大
“目前,我們園區已新建成20余座高標準覆被式大棚,還要建設180座,建成後全部用於種植青椒和尖椒,投産後可實現年收入300余萬元。”4月27日,在長子縣南陳鎮東陳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區的蔬菜大棚施工現場,工人師傅們正在緊張焊接鋼架、打樁立柱、安裝拱管,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東陳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區負責人、東陳村黨支部書記張慶談起園區發展掩不住內心喜悅:“在長子,青椒和尖椒是一個好産業。我就是從種尖椒開始踏入農業領域的,現在每年的收入不下數十萬元。”
2022年,隨着長子縣重振“青椒之鄉”一系列政策信號不斷釋放,張慶再次抓住機遇,在縣、鄉、村和金融部門的支持下,籌資3000萬元建設示範園區。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發展,他的青(尖)椒版圖再次擴大,成了當地響噹噹的蔬菜種植大戶。
“這些年,縣裏連續&&強農惠農扶持政策,將穩定糧食生産、設施農業、新品種研發、基礎設施、新增種植、初深加工、市場與銷售、品牌建設、質量認證、全産業鏈發展、金融保險、科技創新等都納入補貼範圍。”長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崔慧琪介紹,2022年縣財政用於設施農業的扶持資金有4900萬元,2023年將繼續拿出不少於7000萬元用於對特優産業的扶持。
“咱不愁市場,愁的是擴大規模,兜裏沒錢;愁的是蔬菜受災,束手無策。”常張鄉陳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崔紅偉對記者説,2022年以前,缺資金和風險大成了制約村裏青(尖)椒産業發展的攔路虎。今年,陳家峪村從長子農商銀行貸款260萬元,建設11座高標準大棚,目前已完工80%,預計6月底能投入生産。
隨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地,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化解資金難題,不僅政府有補貼,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涉農貸款産品;解除種植顧慮,人保財險和中煤保險等保險機構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農業保險;解決發展難題,縣裏定期組織金融、農技人才下基層給廣大農戶精準輸送金融和科技知識。
一套“組合拳”下來,2022年,長子縣新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萬畝,超過前3年面積的總和,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0萬多畝。
科技賦能 品質再提升
如何把農業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提升蔬菜品質?記者在丹西龍鑫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智能化聯動溫室大棚內找到了答案。只見工人輕輕一摁小小的遙控器,大棚內的環境傳感器、溫度自動調節系統、噴淋系統隨即自動開啟,一株株小幼苗便享受到了適宜的溫度、光線、水肥。
“有了科技的支撐,我們育苗、種植更方便,不僅省時省力,菜的品質也提升了不少。”一直從事青(尖)椒種植新技術示範推廣的李強,話語裏飽含對科技的敬畏之情。近年來,他的公司引進了水車、濕簾、水肥一體化灌溉、環境傳感器等智能化設備,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可實現育苗全過程智能化管理,人力成本節省40%,生産效率也得到極大提升。
李強告訴記者,由於有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撐,他們公司選育的青椒和尖椒品種具有采收期提前,單株結果數、單果重較高,抗病性較強等特點,産品行銷省內外,深受市場的歡迎。
為了讓技術人才與田間地頭實現“雙向奔赴”,長子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山東壽光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聯姻”,共同完成了青(尖)椒、西葫蘆等蔬菜新品種選育,秸稈發酵制肥,物聯網監控墑情,有機旱作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推廣應用。
“通過推動校縣合作、校企合作,院校的新産品、新技術、新裝備得以在這裡轉化,園區成為新品種的試驗地、新技術的推廣地、新成果的應用地,為蔬菜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智動力’。”長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慧傑説。
從吃得上到吃得好,科技的作用不可小覷。長子縣&&措施持續激勵廣大菜農推廣綠色高産高效青(尖)椒種植方法,引導菜農減少化肥使用和農藥噴灑,大面積推廣集成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技術,通過實施青(尖)椒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等行動,打造一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産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中國青椒之鄉”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示範帶動 增收再發力
“村民的資金有限,不願意冒險,我們村幹部就帶動群眾跟着幹!”鮑店鎮草泊村黨支部書記郭衛東為推動青(尖)椒政策落地,帶領村民積極籌建豐鑫源種植園區,建設覆被式拱棚74座以及12座跨度15米的日光溫室,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産。
草泊村村民李日軍説:“現在村裏有大棚,在這裡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下來收入3000多元。”在園區務工不僅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裏,李日軍十分滿意。
宋彥偉是園區的負責人,他高興地説:“今年計劃培育3000萬株青椒、尖椒苗,第一批秧苗過幾天就能定植了。”豐鑫源種植園區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村裏成立勞務公司,與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為企業解決季節性“用工荒”的問題,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收入雙增收。2022年,園區共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吸收本村及周邊村民就地就業,戶均增收3萬元左右。
眼下,分佈在全縣的100多個示範種植園區,不斷拉長産業鏈條,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
豐鑫源農業産業集團在新建一個育苗基地基礎上,又配套建設冷鏈公司、農資銷售公司;長治浩潤公司新上馬的蔬菜速凍、脫水生産線,産能增加兩倍;長治萬畝農業管理有限公司青(尖)椒加工項目,投産後可加工青(尖)椒的辣椒粉、幹辣椒、禮品菜等産品……今年力爭發展青(尖)椒5萬畝以上,2025年青(尖)椒種植面積穩定在7萬畝以上,全面建成産業集群,實現産值20億元。
如今的長子,集育苗、種植、加工、冷鏈、銷售等為一體的青(尖)椒全産業鏈得到快速發展,一處處農業産業園生機勃發,一個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一張張農民的笑臉成為田野上最美的鏡頭。(記者李全宏 通訊員張月 曹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