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室外乾燥室內熱 注意防治“暖氣病”
我市供暖已將近半月,隨着氣溫下降,市熱力、城北熱力、第二熱力等熱企逐步提升入網水溫,居民家中可謂“溫暖如春”。但室外乾燥的氣候,室內關門閉窗,使得不少市民出現了咽幹咽癢、皮膚發幹瘙癢的症狀,甚至有些中老年人出現了頭暈眼花、胸悶憋氣、乏力不適等症狀,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暖氣病”。當此情形,人們該做出哪些調整呢?
12月12日,記者在市第二人民醫院看到,不少患者在呼吸道、耳鼻喉科室就診。醫生&&,當室溫較高,尤其達到24℃以上時,會使空氣異常乾燥,破壞人體內的溫濕環境,不僅讓人感到渾身燥熱,可能還會有呼吸困難,眼、耳、口、鼻、喉、皮膚等處異常幹澀的感覺。比如冬天常見流鼻血,就是乾燥導致鼻黏膜糜爛惹的禍。
其實“暖氣病”在我市,在北方的冬天都比較常見,那麼,要如何防治呢?醫生&&,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話,最好不要“打針吃藥”,可以參照其宣傳展板或者滾動屏在生活中做些調整就行了。比如調整室內溫度,將室溫保持在18℃至22℃之間。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風寒感冒;適時開窗通風,加強空氣流動;室內放置水盆,或種植些綠植,定時澆水,以保持室內濕潤。同時注意自身調節。飲食方面要多喝水,吃一些瓜果梨桃。穿衣方面要注意增減衣物,避免外感。還要加強鍛煉,有益於提升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記者 劉曉亮)
[編輯:
武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