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開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市人民修城墻。在這種狀況下,和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相關的。因此當時的修建就不可能像今天對文化遺産嚴格的保護和技術指導下進行,就有一些特殊時期,比如説經過長時間的下雨,會有雨水的滲透,特別是濕陷性黃土地區,最怕的是水泡了之後黃土會失重下陷, 對上部的建築而言,難免就會産生下沉,出現凹陷,再加上三四十年代以及建國初期老百姓在城墻上挖了一些洞,有的是居住,有的是在儲存一些東西,在雨水的浸泡下可能就會出現坍塌。所以我們一直在跟蹤着,對坍塌、裂縫的地區進行不斷地修繕和維護,也配合科學技術的手段,在近二十年的監測勘察以及維修中,形成了西安城墻所獨有的預防性的保護體系。實際上保護的難點也比較多,突出的一個難點是在不破壞城墻的基礎上如何能夠得知墻體裏是否有空洞?墻體是否會有大的土體運動,怎麼樣能夠判斷它有潛在的危險?我們也探索了一些方法,比如穿過城墻在整個的西安地鐵建設之前和施工當中,我們都有監測,在運行當中也有不斷的震動監測,通過數據分析,和地鐵運行部門不斷地溝通,通過降低過城門地鐵的運輸,來減輕震動對它的影響;還有就是地下水的影響,在環城公園沿着護城河的一圈加了24個地下水位觀測井。從目前地下水位觀測的情況來看,護城河的防滲效果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