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責任 激活城墻內在資源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巍巍城墻,千年屹立,守衛與見證著三秦大地的滄桑巨變。這是一段文物保護高品質發展的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的“全民保護城墻工程”到如今的“預防性保護”探索實踐,從“修修補補”到形成一個“墻、林、路、河、巷”五位一體的城墻景區。在歷代國家領導人的熱烈關切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西安城墻恢復往日恢弘雄姿。圍繞文物保護高品質發展的歷史等話題,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春接受新華網專訪。
精彩觀點
1

從“修修補補”到形成五位一體的城墻景區,城墻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

從“修修補補”到形成五位一體的城墻景區,城墻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
從“修修補補”到形成五位一體的城墻景區,城墻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巨變?
我們通常看到的西安城墻是明清時期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目前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完整,也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之一。在畢沅任陜西巡撫之後,他認為西安府城墻經過了幾百年要進行大修,遂在乾隆年間上書,對西安城墻進行徹底的修築。這是西安城墻自建立起以後,第一次的徹底的大修。乾隆皇帝非常重視,給畢沅兩個原則,一不惜重金,國力支援;二尋舊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修舊如舊,按照原來的規模,按照原來的規制,進行大修建。從清代到辛亥革命再到民國時期,又經歷了幾次戰火,城墻已經是殘垣斷壁。建國之後,在進行國家生産恢復的時候,有過城墻的存廢之爭。1981年的改革開放時期,恢復經濟生産也有存廢之爭,到底是拆掉城墻,發展現代化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延續歷史文明。中央領導人以高瞻遠矚的歷史觀,把城墻保留了下來。 1983年之後,西安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修復城墻。1983年到2004年解放門的最後的貫通,標誌著西安城墻得以完整的展現在今天的世人面前。今天的城墻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景區,更是人們對文明對文化發展,對城市發展信心的標誌。
1

對城墻本體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修繕,主要做了哪些保護項目?難點在哪兒?

對城墻本體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修繕,主要做了哪些保護項目?難點在哪兒?
對城墻本體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建設、修繕,主要做了哪些保護項目?難點在哪兒?
80年代開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市人民修城墻。在這種狀況下,和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相關的。因此當時的修建就不可能像今天對文化遺産嚴格的保護和技術指導下進行,就有一些特殊時期,比如説經過長時間的下雨,會有雨水的滲透,特別是濕陷性黃土地區,最怕的是水泡了之後黃土會失重下陷, 對上部的建築而言,難免就會産生下沉,出現凹陷,再加上三四十年代以及建國初期老百姓在城墻上挖了一些洞,有的是居住,有的是在儲存一些東西,在雨水的浸泡下可能就會出現坍塌。所以我們一直在跟蹤著,對坍塌、裂縫的地區進行不斷地修繕和維護,也配合科學技術的手段,在近二十年的監測勘察以及維修中,形成了西安城墻所獨有的預防性的保護體係。實際上保護的難點也比較多,突出的一個難點是在不破壞城墻的基礎上如何能夠得知墻體裏是否有空洞?墻體是否會有大的土體運動,怎麼樣能夠判斷它有潛在的危險?我們也探索了一些方法,比如穿過城墻在整個的西安地鐵建設之前和施工當中,我們都有監測,在運作當中也有不斷的震動監測,通過數據分析,和地鐵運作部門不斷地溝通,通過降低過城門地鐵的運輸,來減輕震動對它的影響;還有就是地下水的影響,在環城公園沿著護城河的一圈加了24個地下水位觀測井。從目前地下水位觀測的情況來看,護城河的防滲效果是非常好的。
3

在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的同時,如何找準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在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的同時,如何找準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在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的同時,如何找準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人們往往在講旅遊和文物保護是一對矛盾體,其實它並不矛盾,遺産的保護是根本,旅遊依托的是遺産,旅遊是遺産傳播的一種手段。一説到城墻馬拉松,有幾千人在城墻上同時跑步,有人就説這是西安城墻本體利用和傳播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也有人會説這麼多人在城墻上跑步,會對城墻産生大的震動影響。實際我們是借助于建築研究院對城墻最大限度進行的動荷載測試,算出城墻的馬拉松參與人數應該是在5000人以下,對城墻影響是非常小的。所以城墻馬拉松活動把規模控制在5000人以下。並不是説它完全不能進行利用,完全不能進行旅遊,完全不能搞活動,但一定要有科學的界定。那麼還有人説每年城墻春節期間都要搞燈會,那麼燈會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節慶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對城墻進行了最大靜荷載的測定,對燈會燈組有了一個重量的約束。在約束范圍之內,燈會也是安全的。所以在動荷載與靜荷載范圍內,做的文化活動,都是對城墻文化遺産的有效的傳承。
1

今後針對古城墻保護與發展有何規劃?

今後針對古城墻保護與發展有何規劃?
今後針對古城墻保護與發展有何規劃?
遺産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它不僅僅是跟隨著城市的發展,更應該是跟隨著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發展,那麼未來我們著眼于青少年,不僅僅是對本地的市民以及遊客更讓更多的年輕人來接受文化的熏陶。在研學方面,用一些科技的手段感受歷史,展望明天這一方面,我們想做更多的讓年輕人喜歡的活動,讓充滿朝氣的以及我們充滿朝氣的服務,來讓古老的城市和古老的城墻永遠散發它年輕的魅力,讓我們的青年人,讓我們所有的人都和城墻一起成長,一起慢慢的享受文化遺産對當代人所帶來的精神滋養。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