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館為載體 傳承弘揚秦腔文化
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房産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新華網
惠敏莉
西安易俗社社長
以博物館為載體 傳承弘揚秦腔文化
以博物館為載體 傳承弘揚秦腔文化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e6a268b30429b7d733666e2e1935cd4a&playType=0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新華網專訪西安易俗社社長,聽她講述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的秦腔故事。
精彩觀點
1
易俗社百年博物館設立的初衷和展示內容?
易俗社百年博物館設立的初衷和展示內容?
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是我國第一個集戲劇教育為一體的新型表演藝術團體。早期它也像一個戲校一樣,培養了數以千計的秦腔藝術工作者,遍佈我國西北5省。2016年,我們用了8間女生宿舍,先做了一個微型的易俗社展陳館,當時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現在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建築總面積約4500㎡,從建社史到革命貢獻、文化貢獻,以及到當代的輝煌和燦爛,較為完整地展示了易俗社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社會影響力及其秦腔的藝術成就,再現易俗社“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輔助社會教育”精神的百年堅守。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的發展當中又拓展了中國秦腔博物館,中國秦腔博物館主要講的是秦腔的起源。
1
易俗社如何讓秦腔“活起來”,讓更多年輕人走進秦腔藝術?
易俗社如何讓秦腔“活起來”,讓更多年輕人走進秦腔藝術?
對西安的市民來説,只要鐘樓的鐘聲在響,易俗社的秦聲不斷,西安的“心臟”就在跳動。易俗社既有在百餘年間留存下來的易俗社劇場,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把我們易俗社為人民服務的這種宗旨,鑲嵌在了我們的實際的工作當中。在易俗社文化街區的改造過程中,我們就把易俗社的露天舞&向老百姓和戲迷們開放。在推進戲曲進校園的過程當中,易俗社先後走進省內外多所大學,同時又聚焦中小學生美育教育,使廣大少年兒童感受到戲曲當中的趣味性以及知識性。
1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易俗社百年博物館有哪些活動?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易俗社百年博物館有哪些活動?
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依託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為載體,易俗社將在線上線下推出直播講解、器樂演奏、戲曲展示、互動體驗等系列活動,邀請游客、戲迷及秦腔社團的孩子參與其中。通過博物館日,普及傳統戲曲文化,讓大家了解、尊重、學習傳統戲曲文化。
嘉賓簡介
惠敏莉
西安易俗社社長
系列訪談
築牢森林草原“防火墻”
全國助殘日之關愛行動 讓愛傳遞
“火藥雕刻師”的匠心堅守
往期對話
多學科協作 制定個體化腫瘤診療方案
古都西安有座中國紅色體育博物館
王綱:把好學校辦在孩子的家門口
最熱訪
會客廳
系列談
發布廳
現場感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