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床單到建築,智慧“碳”索無處不在

2023年06月15日 10:14:19 來源: 文匯報

  駕駛新能源汽車行駛在“光伏智能道路”上,高架由半透明新型材料和光伏發電組件組成,汽車變身移動的太陽能充電寶,借助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技術,駕駛體驗更安全、更輕松。這條低碳智慧之路上還遍布小“心機”,比如:道路兩旁的“風光儲一體路燈”,通過可持續能源提供光照,為城市節能減排、智慧交通發展提供新的靈感。

  節能增效的關鍵是要做好“碳”文章。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産品和成果博覽會現場,從排放“大戶”産業到日常生活場景,各式各樣減碳産品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在碳中和願景下,大家共同探尋綠色低碳轉型之路。

  減碳方案覆蓋建築全生命周期

  建築行業屬于高排放行業,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

  本屆碳博會上,上海市建築碳排放智慧監管平臺正式啟動。據悉,該平臺前身是運作十余年的上海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能耗監測平臺,此番改造升級對接各類市級數字化平臺數據資源,聚焦建築碳排放監測管理、能源與環境智能服務、可再生能源監測等核心功能,在空間維度上覆蓋全市建築碳排放、公共機構建築碳排放,時間維度上覆蓋建築設計、施工、運作、改造、拆除的全生命周期。目標到2030年實現對1.5億平方米公共建築的碳排放實時監測分析,平臺還將為本市建築領域節能降碳提供大數據智慧分析和數據支撐。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近10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築臨港中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場)是全國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築,預計每年可節約230萬度電;“一大會址·新天地”近零碳排放實踐區,針對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城市更新過程中碳計量技術體係缺失、碳減排技術整合不足提出整體解決方案;位于崇明的花博會園區是國內首個“展期碳中和+園區碳中和”示范案例,華建集團從設計源頭植入低碳基因,實現城市區域規劃和建築全生命周期、全産業鏈減碳。

  新材料是建築行業減碳增能的一大抓手。隧道股份專注研發輕量化、環保化、迴圈利用的綠色建築材料,在現場展出了“點泥成金”、實現迴圈利用的低碳型土體固化劑,最快兩小時就能達到通車條件的高性能快硬混凝土,讓建築廢料“變廢為寶”的再生結構混凝土,以及可愛造型、能浮于水面的奈米改性泡沫混凝土等。據介紹,這些綠色新建材已被廣泛運用到北橫通道、保利大劇院、內環“年輕化”項目、武寧路快速化改建工程等一大批上海重點建設項目中,助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節能增效。

  減排“偵探”精準追蹤“碳”足跡

  古老的非遺絲織品如何紡出生機勃勃的低碳之“花”?本屆碳博會上,絲綢品牌絲所與溫室氣體核查機構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今年年底,絲所將推出國內首款、通過SGS碳中和認證的床品四件套。絲所創始人、CEO彭陽告訴記者,這一産品將通過改良工藝在制作過程各環節減少碳排放量,同時在包裝上全部應用可完全降解的玉米淀粉袋以及由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紙張。“SGS將對該産品完成産品碳足跡查證工作,之後再由絲所完成産品碳抵消行為,將産品碳排放值降低至凈零。”SGS時尚與服飾科技服務中國區市場部經理高璨補充道。

  現場還來了一名“偵探”,專查二氧化碳的“行蹤”——記者在天祥集團展臺上體驗了一番“偵碳ICD”平臺的神奇能力:輸入各項碳排放源,動動滑鼠,一家企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就能計算出來。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平臺可以為企業進行內部碳排放量的精細核算,助其輕松梳理劃分碳排放量計算中的要點,降低核算成本,精準定向減排。

  生活中,低碳出行已形成社會共識。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規模達到112.82萬輛,位居全球城市第一,這背後離不開充電網絡設施的建設。據國網上海電力介紹,去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充電量約為18億千瓦時,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5萬噸。而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抄表電量已兩次創單月歷史新高,已累計建成各類充電站點855座,充電設施超過1.2萬臺。

  低碳發展需要變革性技術來引領。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認為,碳中和是一個長期目標,當下著眼點是各項低碳技術的發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魯璽則表示,培養跨學科低碳技術人才也是當務之急。(周淵 張天弛)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