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黃浩 李潔琼
近日,記者在部分省市調查發現,城市綠化在持續增量提質的同時,出現了走偏苗頭,如跟風引進“網紅”樹種、過度追求“美化彩化”“大樹進城、一夜成林”等,亟須警惕並加以糾正。
城市綠化,要綠得自然。
這裡説的“自然”,是尊重自然規律。道理很簡單,種樹得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和植物的生長規律。
每個城市的氣候、土壤、地形等條件千差萬別,適合栽種的樹木也各不相同。
但一些地方卻一味求新、求奇,跟風引種“網紅”樹種。比如,近年來國內掀起“藍花楹熱”,不少城市紛紛引種,但藍花楹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個別城市引種效果不佳。還有一些北方城市盲目引進南方樹木,冬季一到,就得給樹木穿上嚴嚴實實的“防寒服”,甚至還得噴灑防凍液,但即使這樣小心呵護着,樹木存活率仍然不高。“短命綠化”屢見不鮮,讓人痛心不已。
這樣的綠化,雖然短暫地“美化”了城市的面子,卻丟失了自然生態的裏子。
城市綠化,要綠得經濟。
與“經濟”相反的,是資源浪費,因浪費導致財政資金“打水漂”。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城市綠化存在“反常操作”。比如在城市街道、單位內部綠化中砍伐已成大樹的本地適生樹種而改種“洋”“貴”樹木;有的地方城市綠化與規劃發展不同步,行道樹砍了栽、栽了砍,從楊樹換到梧桐再到銀杏;個別地方搞“綠化形象工程”,一旦需要迎接考核評比,就突擊綠化,甚至在沒有綠化條件的地方通過人工草皮圍擋的形式強制“變綠”;還有的城市不惜投入重金跨氣候區引種花木,大面積發展生態結構單一的花谷、花海、彩葉林等……
跨區引種、高頻更換樹種産生高額費用,再加上複雜的後期養護,綜合成本更是驚人。
這樣的綠化,不僅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還極易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城市綠化,要綠得實在。
城市綠化,必須把準一個基本的出發點——為了誰?
城市綠化的初衷,不是統計報表裏一串串漂亮的數字,也不是誰的政績形象工程,而是要時刻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植綠,讓城市綠化綠得實在。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列入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
這個目標任務很美,良好的人居環境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體現着人們對建設美麗家園的期盼。這個目標任務很重,事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義重大而深遠。
走過的路、看過的樹,都是城市記憶的重要部分。路邊的某棵梧桐,或許是我們與朋友相約見面的“老地方”;某排槐樹,或許曾是炎炎夏日裏為放學路上的我們遮陽的大傘……
城市裏的一棵棵樹、一片片綠,讓城市更加生態宜居,也像一張張名片,呈現着一座城市的風貌,承載着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關懷。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讓“短命綠化”之象不再,讓“高價買綠”之風不存,讓城市綠化更自然、更經濟、更實在,真正做到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