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魔都·民生訪談|從“家門口”到“城周邊”,市衛健委主任闡述“健康布局”

新華網上海4月13日電(記者 袁全)4月13日,上海市衛健委主任聞大翔在做客“2023民生訪談”時&&,2023年,上海市衛健委將重點完善高品質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優質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和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社區衞生服務能力,推進醫學科技創新,深化便民就醫數字化轉型。

上海市衛健委主任聞大翔4月13日做客“2023民生訪談”。
服務下沉:249所社區醫院成為就醫首選地
智能傳感設備用於康復、知名中醫定期開診、X光片半小時出具檢測報告……在普陀區萬里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隨着上海新一輪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逐漸完善,越來越多曾經在三甲醫院才能看到的應用場景在這裡漸次落地,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萬里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成立於2021年,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心面向6.8萬名居民,老年人口占比27%。中心近年來持續提升老年群體家庭醫生簽約覆蓋面,實行網格化管理。而隨着周邊園區的興建,不僅是老年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選擇社區醫院,通過“互聯網診療+簽約服務”進行健康管理。
為何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成為越來越多市民就醫的首選地?
聞大翔&&,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當前上海全市有249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98所分中心,844個服務站、1142個村衞生室,已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區衞生服務網絡,建設了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全科醫生隊伍,能夠為居民提供基本診療、家庭醫生、公共衞生等形式多樣的衞生健康服務,“特別是在去年年末新冠感染高峰期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完成399萬老年人健康調查,承接了全市近60%的發熱診療工作。”

2022年1月4日,記者在上海市斜土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拍攝的輸液室氧療區。(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聞大翔同時&&,雖然社區醫療機構充分發揮了醫療衞生服務體系網底功能,但也暴露出救治能力偏弱,場地、床位有限,救治藥品包括相關的一些醫療設施設備相對不足等短板問題。
他介紹,為了補齊短板,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即將印發《關於提升上海市社區衞生服務能力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社區醫療機構服務功能,例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開展適宜外科手術;放寬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基本藥物用藥比例的限制;二三級醫院的專家進一步下沉社區;讓社區居民通過家庭醫生,就能夠精準預約專家門診號和住院床位等。
“我們希望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市社區醫療服務橫向同質化,社區常見病診療服務與上級醫院縱向同質化水平顯著提升,讓居民就近獲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衞生服務。”聞大翔説。
均衡擴容:一萬一千多張床位錨定“新城”
作為全國優質醫療資源集聚地、外省市患者就醫的首選地之一,上海各大醫療機構以中心城區為起點,不斷向城市周邊挺進,實現“多院區”發展,優質醫療服務不僅惠及周邊城區,還進一步向外延伸,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
“看病是醫患溝通的過程,因此優質醫療資源對老百姓來説非常重要。”在聞大翔看來,推動衞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進一步提升社區的能力以外,就是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
對此,上海已未雨綢繆,先行一步。
“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院區2023年竣工,設置七百張床位;瑞金醫院二期擴建工程預計2025年竣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新城院區預計2026年竣工,設置六百張床位……”談及五個新城未來的醫療服務布局,聞大翔如數家珍,他&&“十四五”規劃中,上海市級醫療衞生機構的建設項目超過20項,建成後將增加八千多張床位;另外,還有“十三五”結轉項目13項,新建床位2800張;國家衛健委牽頭建設項目8項,新建床位650張。總計45項市級醫療衞生建設項目,新建床位11562張。

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院區效果圖(受訪單位提供)
在有序推進項目建設的基礎上,聞大翔強調:“擴容只是優質資源的供給方量的增加,同步還要根據國家衞生健康發展的工作要求,推進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2021年,國家衛健委在全國遴選確定14家綜合性醫院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中山、瑞金兩家醫院入選;2021年底,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合作協議,明確要將這兩家醫院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高水平的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的人才培育集聚地、高水平的現代醫院管理標杆。
“目前,兩家國家試點醫院正對照實施方案,有序推進試點工作,都取得了較好進展。”聞大翔&&,一些上海的三甲大型綜合性醫院,或是專科醫院,都要爭創“國字號”,重點打造成為在國內領先的、符合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發展定位的、和國際水平接近的醫院。
此外,上海還將繼續加快五個新城的醫療衞生項目建設,按照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適度超前配置的標準和原則,加快郊區醫療衞生資源的補短板、增功能、提能級,為市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疾病預防:規範疫苗登記和使用管理
冬春交替,呼吸道疾病高發。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對公眾場合佩戴口罩,發布新的指引。按照新指引的要求,分為應該佩戴、建議佩戴和可不佩戴三種情形,並明確合理佩戴口罩能夠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傳染。
訪談中,聞大翔借新指引內容,貼心地提醒廣大市民結合自身情況,合理佩戴口罩,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他同時&&,目前,上海的流感疫情形勢總體平穩,流感流行強度呈持續下降態勢,並建議所有符合條件的滿6月齡的兒童和成人都接種流感疫苗。
“通常接種流感疫苗在2至4周後,可産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6至8月後抗體滴度開始衰減。”聞大翔&&,為保證受種者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免疫保護,建議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儘早接種,也不必緊張,在整個流感流行季節都可以進行接種,都能産生保護力。同一流感流行季節,已按照接種程序完成全程接種的人員,無需重復接種。
疫苗對於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築牢城市公共衞生體系至關重要。隨着廣大群眾尤其是重點人群對各類疫苗接種的需求逐漸上升,人乳頭瘤病毒疫苗(HPV疫苗)由於市場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其研發和供給情況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
上海自2017年11月開始HPV疫苗接種工作,目前已有4種HPV疫苗在滬使用,分別為進口的2價、4價和9價HPV疫苗及國産的2價HPV疫苗。聞大翔介紹,目前,HPV疫苗作為非免疫規劃疫苗,由市民自願、自費選擇接種。其中,2價HPV疫苗同時存在國産和進口疫苗供應,供應量可充分滿足市民需求。9價和4價HPV疫苗為企業獨家供應,儘管近年來供應量上升,但隨着9價HPV疫苗擴齡,接種需求上升,上海市目前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

2022年11月11日,市民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接種9價HPV疫苗。(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聞大翔&&,為更好地滿足市民接種需求,規範HPV疫苗等緊缺疫苗的預約接種登記和使用管理,上海後續將加快推進“線上預約”接種服務整合工作。指導各門診規範做好預約放號工作,逐步向線上預約模式轉變,方便市民預約。
同時,統籌加快推進9價HPV疫苗接種,指導各門診通過增加接種門診開放天數、延長接種服務時間、安排接種專場等方式提升接種服務能力和效率,加快推進已預約時間較長人員儘早接種。
此外,強化預防接種規範管理。部署各接種門診認真執行緊缺疫苗“實名預約”,嚴格落實預防接種門診“三查七對一驗證”工作,加快推進預防接種門診“人證合一”識別核查設備安裝使用等工作。(參與采寫:劉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