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魔都·民生訪談|“大城養老”焦點話題,民政局長一一回應

新華網上海4月11日電(記者 吳振東)大城養老,萬眾關切。“2023民生訪談”10日啟動,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做客首期訪談,一一回應市民的養老新關切。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4月10日做客“2023民生訪談”
已有17萬張養老床位 為何還要繼續建?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553萬,常住人口老齡化比例達25%。蔣蕊在節目中&&,根據預測,2030年至2035年間,上海老年人口將進一步增長至峰值。同時,80歲以上高齡人口持續增多,專業照料需求快速增加,養老機構建設需要放眼長遠、未雨綢繆。
今年的上海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繼續把養老設施及床位建設列為第一項,包括新增5000張養老床位、改建2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等。到2022年底,全市有養老床位17萬張,2025年要增至17.8萬張,2035年將實現21萬張床位的建設目標。

智慧社區為上海老年人生活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蔣蕊還在節目中回應了市區與市郊養老床位“忙閒不均”的問題。她&&,確實存在中心城區養老機構入住率普遍較高甚至一床難求,而郊區尤其遠郊地區相對寬裕的現象,破題的關鍵是加強養老床位的統籌使用。“我們試點推進保基本養老床位統籌機制,不斷將床位資源納入全市統籌池,保障老人可以就近選擇、更大範圍選擇,老人及其家屬可通過上海市養老服務平台進行機構查詢、辦理入住申請。”
據介紹,上海市民政局將在臨近醫院、公園或者社區附近選址新建養老床位,同時通過改造酒店、商辦樓宇等增加床位供給,對存量的養老機構升級改造、提升品質,對不符合要求的關停並轉。
要數量更要質量 養老服務業如何留住年輕人?
上海市民政局此前發布消息,2022年度上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日常監測平均得分81.5分,同比上一輪監測提高1.4分,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持續穩步提升,總體處於“良好”水平。從不同類型養老機構看,平均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公建民營(85.9分)、公建公營(83.7分)、民建民營(78.7分)。
蔣蕊介紹説,為不斷提升上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加強服務過程監管,市民政局對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日常監測工作已連續開展五年,監測指標包括服務提供、服務保障、服務安全三大維度共計90項。對監測結果較差的機構,民政部門會相應增加監測頻次,並把其作為日常關注的重點。

2023年1月7日,在上海中福會養老院,一名老人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吃飯。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近日,上海公布全市首批認定的21名養老服務業高級技師,“95後”小夥王程名列其中,而在去年8月,他已成為首個落戶上海的養老護理員。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需要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護理人才隊伍。在上海人才引進相關政策中,養老服務逐漸成為重要的領域。
蔣蕊&&,近3年來,全市已開展4萬餘人次的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在崗養老護理員技能等級持證率達74%。近年&&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機構護理員入職補貼實施辦法》還明確,對具有中專(職校、技校、職高)學歷的養老護理員和具有專科(高職)及以上學歷的養老護理員,分別給予3萬元和4萬元的一次性入職補貼。此外,養老護理員年限補貼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以鼓勵優秀護理員長期投身養老服務事業。
把更多養老服務搬到“家門口” 上海還將怎麼做?
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家中的一位老人處於疾病或失能失智狀態,另一位尚屬健康,但背負着不小的照料壓力,蔣蕊稱其為“一老養一老、一老伴一老”。
針對這樣的情況,“家庭照護床位”成為新的選擇,目前已在上海部分區開展試點。蔣蕊介紹説,“家庭照護床位”相當於把養老機構的床位搬到家裏,由養老機構派出專業團隊,把服務延伸到家中,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享受類似機構的專業服務。“當然,這需要對老人的家做一些改造工作,比如配置一張移動護理床、紅外感應監測等。”她&&,從試點情況看,這項服務具有較高好評度,目前已有進一步推廣的計劃。

上海市民政局局長蔣蕊4月10日做客“2023民生訪談”
2019年,上海印發《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工作指引》,提出在街鎮或片區重點依託1個社區養老綜合體和若干個家門口服務站點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今年,“建設100個家門口養老服務站,建設30家智慧養老院”又成為上海民政部門的新目標。“有些老人步行到街道綜合為老服務場所可能還需15、20分鐘的時間,養老服務網絡還能進一步織密。”蔣蕊説,“家門口養老服務站”將立足居民區層面,實現“微助餐”“微日托”等基本生活照料,以及“微健康”“微顧問”“微社交”“微助浴”等社會交往、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