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啟新篇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2月17日電(記者陳雲富、桑彤)作為上海金融界的年度盛典,連續12屆舉辦的“滬上金融家”評選17日揭曉,21位上海金融英才分獲“2022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2022滬上金融行業創新人物”兩大獎項。
10餘年來,上海金融人才與國際金融中心共成長,譜寫了一曲“城以才興、才因城聚”的壯麗讚歌。進入新階段,加大對外開放、發力綠色金融、着力配置全球資源、定價能力提升……作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以高質量發展開創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數據背後的上海金融成長力
從波士頓回到上海前,江毅在美國市場參與了多年的衍生品量化交易。“10年前回到上海時,國內的量化交易剛起步,一些海外成熟的策略可以選擇性應用在中國市場,而隨着從業人員不斷增多,市場生態越來越完善,一些成功的本土策略已開始在反向輸出”。
量化基金經理江毅的經歷是上海金融與人才“雙向奔赴”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金融市場累計成交2932.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8%。而10年前的2012年,這一數值不足530萬億元,10年間成長超4倍,吸引源源不斷的金融人才加入。
國際金融中心成長,人才見證。據介紹,“十三五”末,上海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已達47萬人,按照《上海金融領域“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到2025年,上海金融從業人員將達到55萬人左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邁向更高能級,這些人才將發揮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也將成長為更專業的高級金融人才。“要發揮金融家在金融體系變革中的引領作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説,這既是理念和責任感的引領,也是服務和實踐的引領。
國際金融中心成長,市場見證。目前業界的共識是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為齊全、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及金融産品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傳統的金融中心資金融通、市場風險管理角色實際上有所分離,但上海不僅是人民幣資産配置中心,也是重要的風險管理中心。”對此,金融市場專家王其博&&。
國際金融中心成長,機構見證。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超過1700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達30%左右,包括“上海金”“上海油”“上海膠”等一系列上海價格出現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
開放新高度:推動國際金融中心3.0版建設
2月16日,全球資管巨頭漢領資本宣布上海辦公室正式開始運營。此前漢領資本已獲得上海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資格。作為S基金巨頭,漢領資本成為繼路博邁、未來資産等眾多境外資管機構後“落滬”的又一行業領軍金融企業。
開放一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底色,近年來隨着試點的不斷推進,上海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深化,“首批”“首家”不斷集聚。僅在資管領域,已有超50家國際知名資産管理機構匯聚陸家嘴金融城,成為這些機構參與中國市場的重要“橋頭堡”。
國內五大行參與設立的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也全部落戶上海。2022年,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高盛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相繼開業,法巴農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籌建,成為外資試水中國理財行業的首選地。
引得進來、更要走得出去。此次“滬上金融家”的頒獎地,虹口區北外灘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區內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正加強境外特別是與歐洲碳排放市場的對接,帶動供應鏈上的貸款和保險等業務發展碳金融,打造碳金融中心。
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産業,上海浦東近期也就航運中心建設&&十條支持舉措,將積極探索離岸金融制度體系。上海市市長龔正指出,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瞄準一個方向,就是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在提高競爭力、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上下功夫,加快建成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加快推動“上海價格”在全球廣泛應用,提升關鍵産品定價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用好國家授權浦東改革立法便利,為上海打造對接國際高標準的金融規則體系開展立法探索、做好配套保障。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經走過了前兩個階段:1992年作為國家戰略提出的1.0版本和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2.0版本的戰略部署。”在屠光紹看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3.0階段,高水平開放將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版的核心動力。
綠色新未來:形成金融服務轉型的上海方案
今年伊始,上海銀保監局和上海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行動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將基本建成與碳達峰相適應的綠色金融生態服務體系,形成一批綠色金融行業標杆;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效能不斷提升,預計綠色融資餘額突破1.5萬億元,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綠色資管、綠色租賃等業務穩健發展;綠色金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形成綠色金融可複製可推廣的上海方案。
從加快建設之初,上海金融中心的諸多“先行先試”就肩負服務實體經濟轉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歷史使命,隨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綠色金融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頭戲”。
近年來上海在綠色金融産品開發、綠色金融業務創新等方面率先進行探索,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額突破百億元,事實上,作為全國碳市場交易的運營機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是上海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台,不少創新早已在上海試點碳市場探索。“一旦時機成熟,可以將上海試點市場的經驗‘遷移’到全國碳市場。”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董事長周小全認為。
氣候投融資,這一對很多人都較陌生的領域,上海浦東也在加快落地。據了解,作為試點地之一,上海浦東氣候投融資試點將圍繞“建設一個平台(氣投中心)、抓住三個關鍵(信息披露機制、氣投標準體系、數據庫平台)、組織五個行動(項目庫、專項基金、氣候金融産品、碳金融産品、國際資金通道)”展開,力爭到2026年,形成政策、投資、金融、産業、能源和環境一體化的氣候投融資體系,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候投融資合作平台,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最佳實踐。
“對於上海來説,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也是實現超大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上海將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完備、金融機構集聚、金融創新活躍的獨特優勢,大力支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的創新,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綠色金融機構體系和多元化綠色金融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