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醫説醫|從實驗室到手術室 打造面向未來的九院

2023年01月19日 15:05:5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袁全)在2022年7月發布的《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中,上海有一家醫院名列榜首。在同年11月召開的第十九屆上海知識産權國際論壇上,它又成為唯一獲得上海知識産權創新獎的醫療機構。它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九院是一所面向未來的醫院。”在做客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時,院長吳皓如此闡述九院的發展定位。作為一所學科特色鮮明、具備強大臨床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如何面向未來,朝着創建國際化研究型醫院的目標不懈奮鬥?在訪談中,吳皓給出了屬於九院的答案。

  病房裏的研究,是學科也是科學

  科技創新的亮眼成就背後,是九院在學科建設上的精益求精。“學科建設是醫院永恒的主題,也是院長考慮的首要問題,推動學科建設永遠在路上。”吳皓&&,九院的目標是建成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臨床重點專科學科群。

  作為綜合性醫院,九院整體學科實力雄厚,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水平拔尖的優勢學科。口腔醫學、骨科、整復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眼科、組織工程、3D打印、醫用生物材料等均入選《上海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十三五”規劃》“騰飛計劃”。眼部疾病和口腔疾病分別獲批“十四五”上海市重中之重醫學中心。口腔醫學為“雙一流”與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項目,整形外科在《中國醫院排行榜》中實現連續12年排名第1位,口腔醫學、耳鼻喉科、眼科也均位列前10。

  “對醫院來講,最重要的研究是在病房裏的研究。臨床研究是推動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 吳皓&&,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學科問題,然後通過臨床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把成果應用到臨床實踐當中,這是學科發展最重要,也是最科學的途徑。為此,九院於2017年成立臨床研究中心,旨在建設醫院臨床研究體系,推動學科臨床研究。

整復外科李青峰教授團隊手術照片。新華網 發(受訪單位供圖)

  人才培養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目前,九院擁有五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締造了“一院五院士”的佳話。在此基礎上,九院堅持“人才強院”建設目標,通過“引育並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年輕人。”吳皓説,九院以博士後隊伍建設為抓手,吸引優秀的研究型青年人才加入臨床和科研一線工作,不斷推進醫院高層次科研人才儲備。近年來持續加大博士後招收培養力度,&&博士後激勵計劃,打造“平台效應”,已經形成了一支規模約為150人的博士後隊伍,對九院的學科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九院通過引進大批高層次人才不斷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於2020年全職引進醫院首位“洋醫生科學家”——全球牙科學領域頂級專家托內特教授,開闢了人才引進工作的國際化道路。

  成果轉化,要回歸臨床也要走向市場

  2022年可謂是九院的科技創新成果“豐收年”,獎項背後是“厚積”的科研勢能。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國內首個3D打印臨床轉化中心、交大-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交大醫學院生物材料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重磅機構十年來漸次落地,成為九院輝煌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

  “醫學的發展和創新能力密不可分。”吳皓&&,知識産權是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九院向來高度重視知識産權工作,將知識産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醫院的重點推進工作,制定了“科技創新引領,臨床需求驅動”的九院知識産權方針。

國家口腔臨床疾病研究中心實操室。新華網 發(受訪單位供圖)

  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九院專門成立成果轉化辦公室,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配套服務,配備知識産權工作者、專利代理人、技術經紀人和律師的“專業團隊”,將醫療企業、生物醫藥企業和臨床實踐對接起來,助推知識産權最終轉化為醫療市場上的器械、藥物等産品。

  近年來,從九院走出的多項科研創新成果成功轉化為醫療市場上的産品,造福了眾多患者。吳皓介紹,由骨科主任醫師李慧武團隊和微創醫療器械公司聯合研發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已成功取得中國和美國的産品註冊證,在國內和國際上進入臨床應用,實現了從臨床問題的提出到産品臨床試驗,再到産品註冊,最後成為商品的閉環;由其本人帶領的團隊研發的“國産人工聽覺腦幹植入系統”於2021年研製成功,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眾多無法通過人工耳蝸重建聽力的耳聾患者有望擺脫進口依賴,迎來“新聲”。

  據統計,2018至2022年,九院共授權1718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53件),90個轉化項目,協議總金額約6.09億元人民幣。

  服務患者,讓科技感帶來獲得感

  “科技創新、學科建設,最終仍然要落到患者身上。”吳皓強調,醫院最終是要解決臨床問題、為老百姓看病,醫院的一切發展成果要真正落實到解決臨床複雜疑難疾病、解決老百姓就醫問題上。

  在醫院內部,九院緊緊圍繞患者需求,進行了門急診結構、環境及流程的深度優化,採取了遠程醫療、預約診療、MDT多學科協作、臨床路徑管理、優質護理服務、日間手術等一系列改善醫療服務的舉措,通過推動“互聯網+醫院”建設打造一站式為民服務,努力提升醫院公共衞生體系、應急處置能力,改善患者就醫的體驗感和便捷性。

  “除了提供最方便、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服務以外,大型醫院還要具備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能開別人不能開的刀,能看別人看不了的病。”為此,九院經過科學謀劃、統籌布局,目前已形成“一院三區”協同發展新格局,除了依然矗立在黃浦區製造局路上的百年老院區(南部院區),還有位於寶山區的北部院區,以及浦東院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南部院區。新華網 發(受訪單位供圖)

  吳皓介紹,南部院區是專科特色比較鮮明的院區,包括整形外科、口腔、眼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傳統強勢學科;北部院區是一個綜合性院區,前身是寶鋼醫院,2015年合併到九院,人事、行政、醫療等均實行一體化管理,重點發展創傷醫學、內外婦兒學科,並承擔面向上海北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綜合性醫學中心功能;浦東院區的建設重點是臨床研究,在基本醫療服務之外設置了臨床研究實驗室,以及配套的臨床研究門診、病房、生物樣本庫。他還透露,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九院正在浦東新區祝橋鎮建設新的大型院區,以承接國家口腔醫學中心的建設發展,未來還要發揮區域性綜合醫療服務中心的作用。

  為讓九院優質的醫療資源輻射更廣區域、服務更多患者,醫院全力推進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集團平台建設。先後成立了黃浦、奉賢、寶山等3個市內醫療聯合體;積極參與長三角衞生健康一體化融合發展,簽約多個跨省醫療聯合體,推進特色專科聯盟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由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起舉辦,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全程支持。該大型訪談旨在通過與院長們的精彩對話,講好“醫院故事”“醫生故事”,搭建專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參與采寫:李嘉銘)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袁全、龔雯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