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説醫|上海一婦嬰:“大搖籃”托起母嬰大健康

新華網上海1月17日電(記者龔雯)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不愧“第一”的稱號:這是上海的“大搖籃”,近年來每5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在此出生,分娩量連續8年位居上海第一。
生孩子是天大的事。分娩不分季節、不分晝夜,更不會因為疫情而按下“暫停鍵”,為此,一婦嬰一年365天都以全力以赴的狀態打好母嬰安全“保衛戰”,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大上海保衛戰和年末新冠感染人數快速增加中,這裡的“白衣戰士”更是分秒必爭地築牢母嬰安全堡壘。
大名鼎鼎的上海一婦嬰,有一支什麼樣的“作戰部隊”在薪火相傳?未來怎樣加快打造亞洲一流的婦産科醫學中心和醫企融合科技創新策源地?近期,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王育做客新華社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就此一一道來。

全心護航,守牢母嬰“安全線”
“孕産婦、嬰幼兒感染新冠怎麼辦?”“陽媽媽的新生寶寶如何做好居家護理”“婦科腫瘤病人關於新冠的那些糾結”……在上海2022年末新冠感染人數快速增加中,上海一婦嬰高頻次地通過專家問答、健康科普等形式,及時回應孕産婦、新手媽媽、腫瘤患者等脆弱群體關心的問題,盡量避免她們感染疫情或是轉為重症。
除了做好日常預防工作,針對已經感染的母嬰,一婦嬰更是全力以赴。院長王育&&,一婦嬰兩院區成人和新生兒的重症監護床緊急擴容至48張,並及時對兩類重症人群展開排摸:一類是有基礎疾病的孕産婦,另一類是婦科腫瘤人群。醫院對建檔的孕産婦健康情況進行排摸,按照綠黃橙紅紫五色管理,對近期梳理的潛在高風險人群予以重點關注。
為了第一時間了解她們的健康動向,醫務部設了重症動態&&制度,每天下午五點梳理名單,由醫務部統籌是否需要多學科會診,此外還有即報即治制度,儘早對患者採取干預。
“這是我的第一胎,對懷孕這個過程充滿了未知,對分娩也有潛在的焦慮。寶寶出生後因為家人感染了新冠也出現了相關症狀,我幾乎崩潰……但一婦嬰團隊專業而又暖心的服務,讓我的心慢慢定了下來,能夠在這裡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我感到十分慶幸。”最近在一婦嬰分娩的一位産婦,這樣分享着自己的“新手媽媽升級史”。
王育&&,為了保持“戰鬥力”,醫護人員分成三個階梯隊伍,在疫情“戰鬥性”減員中輪番頂上開展救治,盡最大努力守護好母嬰健康。2022年12月,醫院發熱門診接診2718例,其中在12月20日至24日達到了接診高峰,最高一天接診約300人次,全月收治新冠陽性病人308例。

圖片説明:202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産房,助産士為新生寶寶進行稱重、體檢護理等。新華網 發(一婦嬰供圖)
2022年12月,2033個寶寶在一婦嬰平安降生。2023年1月1日0點6分10秒,一婦嬰迎來首個“元旦寶寶”。之後,伴隨一個又一個新生兒傳來的嘹亮啼哭聲,所有在場的人們都倍感興奮和喜悅,感受着新年新希望。
全力轉型,繪就健康“同心圓”
成立於1947年的一婦嬰,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市級婦幼保健院之一,也是全國首批愛嬰醫院。從最初一幢老洋樓40張床位到橫跨浦江“一體兩翼”800張床位;從46名員工到1600余名員工;從僅有的産科專科到擁有20多個特色鮮明的亞學科群,近日,一婦嬰醫院戰略布局又佈下重要一“子”——國際醫療部服務覆蓋一婦嬰東西院區。
王育稱,一婦嬰的産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孕産期特色保健基地,在高危妊娠診治、分娩適宜技術開發和使用、産前診斷、胎兒疾病宮內干預等方面具有專業特色和技術優勢。比如,一婦嬰有10項獨創的宮內干預技術,讓一些寶寶在沒有出生之前在宮內得到治療,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無痛分娩率保持在90%以上,遠高於全國50%的比例。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大搖籃”迎來了超2.6萬個新生兒。

圖片説明:近日正式啟用的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東院國際醫療部。新華網 發(一婦嬰供圖)
“立足上海國際化大都市、亞洲醫學中心的城市定位,打造亞洲一流、國際化水平的婦産科綜合診治中心,是一婦嬰未來的發展目標。站在2023年新起點,對標國際一流的醫療中心,在提升醫療供給能力的同時,將持續加快服務轉型,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多層次需求。”王育説,未來一婦嬰還將引進國際醫生,為孕産婦和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個性化服務。希望醫患雙方同頻共振、雙向奔赴,共同促進醫療服務和就醫體驗的提升。
不僅在産科上下功夫,一婦嬰在婦科方面也是不斷深化完善。王育&&,一婦嬰正在打造一支涵蓋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疾病譜診療團隊,從出生到發育、從生育到年老,不僅要把全生命周期這個“圓”的半徑越做越大,還要把“圓”的質地越織越密,用學科“高峰”夯實學科群“高原”,不給疾病留縫隙。
2022年11月,一婦嬰“示範性研究型病房”項目啟動。該項目將圍繞生殖系統腫瘤、出生缺陷、生育力障礙和重大圍産疾病四個婦産科重大研究問題,開展研究型病房硬體、醫企協同創新機制等五個方面的建設,建成規範化、創新型、智慧化的臨床研究一體化平台及其支撐保障體系,助力醫院在婦産科臨床研究領域形成“上海方案”。
全面創新,構築學科“金字塔”
1950年推動上海婦幼保健網絡建設,普及新法接生;1957年舉辦全國性早産兒醫師短期進修班;1962年研製了“不同體重新生兒氣管插管、喉頭鏡與加壓給氧袋器械”……從建院之初,創新就刻在一婦嬰的發展“基因”裏。在一代代“一婦嬰人”的薪火相傳下,早産兒醫療護理中心、産前診斷中心、婦科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等相繼落地。
隨着2021年成立放射治療科,引進醫用直線加速器、後裝治療儀等先進設備,一婦嬰已成為滬上首家擁有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完整診療體系的婦産科專科醫院。
“臨床為本、科研為魂,是我們一直倡導的,醫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六年領先全國婦産科學科”,王育説,對於一家三甲專科醫院,就得不斷提升學科建設,推動服務質量、管理模式和科研創新齊頭並進、協同發展。
王育&&,10多年前,一婦嬰就開始籌劃醫院的轉化醫學中心,其中包括兩支隊伍,一是臨床醫生,二是專職科研人員,兩者通過不斷交叉融合,消除“兩張皮”,激發了一個又一個創新的火花。其中,人才是推動醫院創新發展的主要源泉。為了培養更多人才,一婦嬰近期用1000萬元進行青年醫生的人才培養,打造人才“蓄水池”,已有300多名醫生積極報名,通過遴選後對他們進行學歷、學位、臨床技能、出國培訓等培養,使其在臨床、科研上不斷深耕、鑽研,成為醫學人才後備力量。

圖片説明: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攜手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立了“婦産科影像學前沿研究中心”和“婦産科微創手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新華網 發(一婦嬰供圖)
除了內部創新,一婦嬰還在加大外部合作。在一婦嬰建院75周年之際,醫院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及新光維醫療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分別就婦産科疾病的新藥臨床研究及婦科內鏡診療器械研發方向,開展“醫産學研”全方位戰略合作。此外,醫院還攜手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立了“婦産科影像學前沿研究中心”和“婦産科微創手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婦産科與影像學及工程學的前沿學科交叉研究。
王育&&,為了更好地滿足居民就醫的獲得感和便利度,一婦嬰不僅在臨床和科研上追求“高度”,也要強調“速度”和“溫度”,主動擁抱新理念、新技術,比如通過5G遠程胎心監護、智慧預約B超平台、“1+X”孕産婦全程管理診療等,持續改善就醫體驗,呵護婦幼健康。
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由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起舉辦,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全程支持。該大型訪談旨在通過與院長們的精彩對話,講好“醫院故事”“醫生故事”,搭建專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龔雯、袁全、丁汀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