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這些“第一”釋放哪些重要信號

2023年01月12日 09:33:5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1日開幕,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經歷重重挑戰後,這座超大城市將以怎樣的新作為,來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記者注意到,報告中出現了若干“全國第一”“世界第一”,釋放了相當重要而豐富的信號,既留下了攻堅克難的印記,也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繼續前進的底氣。

  GDP連續兩年破4萬億:“噸位”決定地位

  根據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上海全市生産總值已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

  同時,報告中還有一些“第一”令人振奮:過去五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從2017年的1428.4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00萬億元,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佔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730.3萬標準箱,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

  2023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預期增長5.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觀察】有“噸位”才能有地位,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一直沒有弱化GDP的重要性。“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質量的GDP”,是上海一以貫之的精神。“五個中心”建設,是上海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GDP的成色。

  面向2023年,上海設定了5.5%以上的經濟增速目標。不少代表委員認為,這一個“跳一跳”才能實現的目標,有利於在發展中優化結構、化解風險。

  每千人企業數全國第一:各類市場“細胞”活力涌現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五年來上海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個顯著數據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計分別達到891家和531家;五年累計新設各類市場主體225.1萬戶,比上個五年增長52.7%,每千人企業數量增加到111.1戶、位居全國第一。

  【觀察】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一直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按照“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結”的定位要求,上海一方面推動高水平開放,打造外商投資首選地;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各類市場“細胞”的內在活力。

  最大“大設施”、首架大飛機:強化全過程創新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科創“成績單”尤為亮眼:科創板上海上市公司首發募資額、總市值均居全國首位。3家國家實驗室成立運行,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分別達到17家、15家。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5個設施建成投用,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已現雛形。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千米級高溫超導電纜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

  2023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4.3%左右。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策源功能,深入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開工建設磁慣性預研項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持續構建光子、生命科學、海洋等領域設施及集群。

  【觀察】GDP4萬億元之上再登攀,上海要持續做強科技創新引擎。從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到産業化的“最後一公里”,聚焦創新全過程發力。這不是簡單的“追風口”,除了解決全國産業鏈供應鏈的“卡脖子”問題,還要搶佔前沿和未來領域,從跟跑變並跑變領跑,形成更多獨門絕技,為全國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給。

  中國首個“世界智慧城市”:數字化造福民生

  根據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上海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從2017年的666公里增加到831公里、繼續保持全球城市第一。率先建成5G和固定寬帶“雙千兆”城市。形成便捷就醫服務、為老服務一鍵通、出行即服務(MaaS)等一批數字生活場景,成為首個榮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的中國城市。

  【觀察】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人民,這是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底層邏輯。上海的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轉型,都服務於這些目標,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郭敬丹、有之炘、王辰陽)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8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