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暢通“毛細血管”,讓道路告別積水
隨着虹梅路和蓮花路過吳中路頂管順利貫通,列入今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的11條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畫上了圓滿句號。今年的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總投資1.7億元,累計敷設排水主管約4.7公里,惠及黃浦、靜安、徐匯、普陀、閔行、寶山等6個行政區的居民。
辦進老百姓心裏
徐匯區的永福路(湖南路至復興西路),雲集了大量磚混結構的歷史保護建築,居民區、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外國領事館、出版社、商鋪密集分佈在道路兩側。因為建設年代較早,排水管道管徑偏小且破損嚴重,該路段長年飽受水淹之苦。
今年,直徑500毫米的地下舊管道被廢除,換成了直徑1000毫米至1200毫米的高強度大管,讓當地的排水能力提高了一倍多,排水標準由過去“一年一遇”提升至“五年一遇”。永福路147弄的居民高興地&&,這個為民辦實事項目急老百姓所急,真正辦進了大家心裏。
上海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始於1998年,“專攻”排水管網老化、管徑小、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低等問題導致的暴雨積水路段。24年來,已有344個類似永福路這樣的道路積水改善項目落地,敷設了總長170多公里的排水管道,這些城市裏重要的“灰色靜脈”把道路從積水手中奪還給了居民和路人。上海水務部門&&,道路積水改善這項民生工程將繼續堅持下去,目前可能以每年敷設排水管道4公里至6公里、總投資1億元至2億元的規模,循序漸進。
項目落地有講究
大多市民拍手稱快的同時,也有一些質疑聲。一些路段積水改善工程量並不大,比如今年的粵秀路(靈石路至江場路)項目,敷設的排水主管是11個項目中最長的,也就922米,為何周邊居民一等就是數年?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務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長沈浩&&,老百姓有期盼,這完全可以理解,但道路積水改善項目落地的早晚,取決於很多客觀因素。
尚未實施積水改善項目的道路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其所在位置屬於相關排水系統的“末梢點”,在業內俗稱“毛細血管”,管徑一般較細,且管內水動力較弱。照理説,這樣的薄弱環節應當盡快改善,但從工藝的角度出發,必須要下游的管網先改造成熟,才能“順藤摸瓜”。所以往往要等到條件真正成熟,才能水到渠成。
還有些項目其實已經落地,但居民“看不見”。“‘家門口’有積水,改善項目未必一定要在‘家門口’實施。”沈浩&&,很可能下游的堵點已經通了,請居民放心並持續關注後續的實施效果。
此外,工程項目的資金落實也是一道難題。大多數項目看似工程量不大,但具體資金投入至少上百萬元。所以,每年列入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的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項目的數量相對有限。據透露,“十三五”期間,上海每年在中心城區道路積水改善工程上的投入都超過了1億元。
“大多數項目要‘搭便車’,既是為了節省成本,也是為了避免道路反復開挖,減少對周邊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沈浩&&,結合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順便把地下排水管網敷設好,也是一種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體現。
主動付出換理解
改造前周邊居民對於工程影響的擔心,尤其是交通、噪音等方面,往往也是道路積水改善項目落地的阻力。以永福路項目為例,該區域居民區、重要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較多,如何減少對人員出行、公交線路、居民用氣和周邊房屋的影響?
民生無小事,早在項目實施一個多月前,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務中心、徐匯區水務管理中心、施工單位與周邊單位進行了黨建聯建,主動聽取各方意見,發現避峰施工和降噪是最主要的兩個訴求,這樣一來,制定施工方案時就能有的放矢。施工方將可能産生的問題提前通過居委會告知居民,並提出優化方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既然是為民辦實事項目,就不能只看到規定計劃內的項目,有能力、有條件的,可以“順手”幫助項目範圍內的居民解決一些其他的“急難愁”。永福路項目實施過程中,有居民向項目部反映小區內有部分下水道堵住了,項目部立即組織施工單位派出服務隊,對小區內下水道進行疏通,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還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
連續多年堅持為民辦實事的同時,上海也在不斷積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經驗。踐行綠色低碳理念,今年的共江路(愛輝路至虎林路)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採用了新材料和循環再生材料。以前傳統的玻璃鋼夾砂管被高模量聚丙烯管道代替。這種新管道的材料和生産過程都更加環保,且具有質量相對較輕、耐磨防腐、施工周期短、綜合造價較低等優點。
回填料也由傳統的中粗砂改為SDBM料,該材料是工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後添加其他材料而成,具有回填密度高、溝槽結構穩定、綜合造價低等特點,可適當縮短溝槽寬度,減少對交通的影響。此外,減少中粗砂的使用,還響應了“長江大保護”限制採砂和工程用砂的要求,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記者 陳璽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