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醫説醫|從上海到海上 長海醫院乘風破浪守護人民健康

2022年12月14日 14:09:1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2月14日電(記者丁汀)他們從抗美援朝的戰火中走來,他們亦駛向深藍:和諧使命、亞丁灣護航。一肩扛着強軍興軍,一肩扛着百姓健康,這就是上海長海醫院。

  上海長海醫院創建於1949年,2017年轉隸海軍,更名為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過70多年的建設發展,長海醫院已成為一所軍事特色鮮明、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強勁的大型三甲軍隊醫院。

  身着“海軍藍”“浪花白”,站在新起點,上海長海醫院將承擔哪些新使命?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院長廖專在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中,就此一一道來。

  “大白船”有“黑科技” 帶“高精尖”走出國門

  “不用麻醉,無需插管,只要吞下這顆小膠囊,就能輕鬆做胃鏡”,一枚“神奇膠囊”令印尼衞生部門專家和臨床醫生豎起大拇指,前來檢查的患者絡繹不絕,讓外國同行為“和平方舟”點讚的,是醫院船上使用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憑藉精湛的醫術與周到的服務,“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收穫了當地民眾的頻頻點讚,也拉近了兩國民眾心靈的距離。“黑科技”登上“大白船”,讓更多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和優質醫療服務惠及印尼民眾。

  “磁控膠囊胃鏡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每次進行介紹時,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院長廖專總會加上這句話,他告訴記者,“我們用這樣的技術給當地的居民和老百姓實現了完全無痛苦的檢查,獲得他們很好的評價。”

  圖片説明:磁控膠囊胃鏡。(長海醫院供圖)

  據了解,該系統是在醫工結合下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産品,雖只有普通藥丸般大小,內部卻集成了數百個精密元器件,核心技術涉及精準磁控、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受檢者只需隨水吞服一顆小膠囊,約20分鐘即可完成一次全方位胃腔檢查。

  時間倒回到2008年,在前期成功合作研製我國第一代小腸膠囊內鏡的基礎上,廖專在李兆申院士的指導下,歷經5年多,合作研製成功世界首&可應用於人體檢查的機械臂式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産品獲批上市後累計在1000余家單位應用超過100萬例。此後,二代磁控膠囊、係線磁控膠囊內鏡等提供了更清晰的消化道圖像,並通過遠程閱片、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幫助患者臨床獲益。

  “將中國的先進醫療技術、設備和理念,帶出國門、推向世界,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這是我們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心願。”廖專鄭重地説。

  從“燒、心、肝”到“消、泌、管” 學科建設攀高峰

  1958年的冬天,長海醫院接診了上海第一鋼鐵廠33名鋼水燒傷工人,其中一名最危重的患者燒傷總面積100%、Ⅲ度面積達80%,搶救小組在沒有任何大面積燒傷救治經驗和僅有的治療條件下使該患者存活42天,創造了當時治療史上的奇蹟。

  長海醫院燒傷外科,成為了長海醫院的三大品牌學科“燒、心、肝”之首。

  1965年,在蔡用之教授的帶領下,中國第一例人造心臟二尖瓣置換手術在長海醫院胸心外科的手術室成功完成;1960年3月1日,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完成中國第一例肝臟外科手術,後又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並完成了世界首例中肝葉切除手術。

  建院70多年來,在蔡用之、吳孟超等老一輩醫學泰斗的引領下,從老牌的“燒、心、肝” 金字品牌到今天的“消化、泌尿、血管”三大特色,一項項重大成果、重要學科的背後無不凝結長海人拼搏進取、永爭第一的精神力量。

  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在李兆申院士帶領下,經過近50年的發展,如今是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亞太消化內鏡培訓中心,上海市胰腺病研究所,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連續10年入圍“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前五名。每年完成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US(超聲內鏡)和ESWL(體外衝擊波碎石術)近8000例次,這一數字居全國首位。

  作為我國第一批成立的泌尿外科專業學科,長海醫院泌尿外科集醫、教、研和軍事醫學為一體,是國際一流、國內領先優勢學科。以泌尿外科專科手術中心為例,這裡有獨立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以“微創技術”為引領,形成了鮮明的臨床及科研特色。近日,第一台國內自主研發的純單孔手術機器人已在上海長海醫院泌尿外科臨床應用,自2021年9月以來,該手術機器人已成功實施近百例,成功率百分之百。

  腦血管病中心經過20年的創新探索,率先創立“一站式”卒中急救流程,最早設立“卒中急救護士”崗位,使血管再通率從18%提高至95%,平均DNT時間20分鐘,遠低於國際標準。劉建民教授團隊多篇論著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等國際頂級權威醫學期刊,為國際腦卒中診療救治提供“中國方案”。

  “除了在傳統和新興優勢學科之外,我們最近也在打造優勢學科群”,廖專告訴記者,包括戰(燒)創傷救治學科群、消化系統疾病診治學科群、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診治學科群、泛血管疾病診治學科群、器官移植學科群、中西醫結合學科群。“另外,我們以疾病為中心做好專病專研,我們組建了臨床研究中心和研究型病房,對標國際,做深做實,惠及更多百姓健康。”廖專説,很幸運,我們地處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對我們受益非常大,我們將充分吸納上海的文化和精神。

  從海上回到上海 長海“姓軍為戰、服務軍民”

  長海醫院的發展自信出自七十餘年積澱的文化自信。東海之濱、黃浦江畔,上海長海醫院創建於1949年7月,經過70多年的建設發展,“姓軍為戰、服務軍民”的基因決定了長海醫院一路走來都不忘初心。

  “長海醫院在完成各項任務的同時,也在為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比如上述提及的六個優勢學科已經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廖專説,目前,長海正在全力打造三大急救中心,即創傷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希望更好地服務百姓健康。

  圖片説明: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長海醫院供圖)

  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14個、國家臨床研究中心1個;全軍醫學專科研究中心(所)16個、軍隊醫學專業重點實驗室4個……諸多標籤描摹出的醫院畫像承載着長海階段性的發展碩果,翻到下一頁,廖專認為,作為研究型醫院,學科建設的航向最終還是緊緊圍繞患者,在鞏固急難危症救治和疑難雜症診治的基礎上,以患者問題解決為導向,做好醫療服務。

  打造智慧型醫院的路上,長海一直在追求突破:2018年滬上首&病案自助打印機上線,住院患者在出院後可以通過身份證、二維碼等方式自助打印病歷;部分患者還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在尚未出院時預約出院後病案複印、快遞等業務。

  此外,患者通過長海醫院互聯網醫院可以預約檢查、掛號門診以及開藥等。就在12月,長海醫院開通了互聯網醫院的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以病人為中心,打造優質的醫療服務。病區結算、刷臉支付等措施也已相繼落地,智慧服務全面推進。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更深。

  在長海醫院,有一片矗立着該院醫學泰斗雕像的“大師林”,時常會有百姓前來在醫生雕像旁放一隻紅彤彤的蘋果——這是平安康寧的美好祝福,是生命活力的永恒脈動,也是對健康中國堅實步履的見證和禮讚。(完)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龔雯、袁全、丁汀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