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説醫|這家醫院,數十年守護百姓五官健康

新華社網上海12月9日電(記者 袁全)“五官我守護,世界你感受”。在上海,有這樣一家醫院,建院七十載,它始終致力於為市民提供優質、便捷的五官專科醫療服務,它就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作為國家衛健委委屬唯一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眼耳鼻喉專科醫院,如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眼耳鼻喉專科醫院,實現打造五官疾病亞洲醫學中心的目標?“我們將始終秉持嚴謹、求實、守正、創新的理念,堅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守護人民群眾五官健康。”在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如是説。

以科研為擎 “領跑”專科醫療服務
“為群眾服務,醫療是根本、是魂。老百姓選擇醫院,看的是醫院能不能把病治好。”周行濤強調,醫院發展最重要的是滿足居民健康需求,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為此,必須以學科建設為抓手,提升各個學科的醫療質量。
連續13年,醫院的耳鼻喉科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眼科始終位居前三。
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近年來,醫院不斷創新醫療技術和科研成果造福患者:2019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鼻咽切除術的四型分型,為內鏡鼻咽切除術的推廣提供了理論依據;2021年以來,醫院眼科與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合作,使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有望通過“HELP”基因療法得到根治;2022年,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合作首創圓錐角膜交聯眼藥水“納米鑰匙”,新材料的面世,讓圓錐角膜治療有了新突破……

“要搞學科建設,首先要培養人才、搭好平台。”周行濤介紹,醫院通過“引育結合”提升人才競爭力,近五年來每年都有青年醫生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與此同時,醫院着力推動科研平台建設,擁有國家衛健委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衛健委近視眼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視覺損害與重建重點實驗室,並於2019年成立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中心,加快推動臨床研究,不斷促進成果轉化。
此外,作為學科建設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體現,2020年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通過整合多學科資源,陸續推出專病中心建設,以特定疾病為中心,建立全診療鏈式服務模式。目前,已成立44個專病診療中心。

周行濤認為,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緊緊圍繞患者需求,以患者問題解決為導向,做好醫療服務。“有人認為學科建設只要做好科研就可以了,但在我看來,科研是引擎,學科建設得好不好,關鍵看治病治得好不好、精不精,最後是以患者的感受説了算。”
各院區均質互聯 讓患者省心、放心
歷經70年發展,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以汾陽路83號為起點,如今已經擴展到三個院區,形成了“一體多翼”的發展格局,除了汾陽院區以外,還有位於徐匯區的寶慶院區,以及位於閔行區的浦江院區。
周行濤介紹,在功能定位上,汾陽院區和浦江院區為綜合性院區,其中浦江院區面積最大,是外地患者就醫首選;寶慶院區主要布局視光學中心和口腔科,視光學中心重點服務近視、遠視、散光、斜視、弱視、老花患者。他進一步透露,醫院新建的耀華路浦東院區也即將竣工投入使用,浦東院區將以日間診療、日間手術為特色。
儘管分工略有差異,但眼耳鼻喉科醫院始終秉持一體化的管理理念,為患者提供均質化的醫療服務。“就拿手術來説,我們的手術是所有院區統一排班的,我自己也會根據排班,每週在不同的院區做近視眼手術。”周行濤&&,只有做到患者在不同院區能享受到一樣安全、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才能真正做到讓患者省心、放心。

“改善醫療服務,互聯網醫院是非常重要的抓手。”近年來,眼耳鼻喉科醫院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的服務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一體融合,積極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服務。疫情防控期間,醫院首創“取藥碼”,患者線上登錄開好藥後,在無接觸取藥專窗一掃就走,解決藥品配送難點;開通“院長在線365”,為就診有困難的患者提供病情諮詢、專家對接等定制服務……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互聯網醫院平均每日接診量1000人次,單科接診量、處方量、互聯網復診佔比為全市第一。
在此基礎上,醫院積極推廣電子病歷,努力實現不同院區間患者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現在患者在某一個院區就診,前期檢查卻是在另一個院區做的,但只要在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過,一刷卡醫生就能看到患者的就診記錄、角膜地形圖等全部信息。”
科普先行 守護健康立足於“防”
“在五官科醫院,服務患者不止在醫院內,更在醫院外。”
在院內,眼耳鼻喉科醫院為患者提供“一條龍”式的閉環服務。針對獨自來院行動不便的患者,醫院為其建立“愛心卡”,提供在院全程陪同就診服務;針對出院患者,醫院提供首次復診預約,消除患者對復診掛號的擔憂,並通過電話回訪給予正確的康復指導,盡可能地為患者答疑解惑。
在院外,志願服務和公益文化是眼耳鼻喉科醫院的鮮亮名片。每年的全國愛耳日、全國愛眼日、世界青光眼周、全國愛鼻日等活動期間,醫院都會組織大型健康諮詢活動和專題科普講座,傳播健康理念,引導民眾走出疾病誤區,科學就醫。對於困難家庭,醫院積極鏈結社會資源,先後成立了“耳聰目明,健康‘童’行”“星星之光”“光明之路2.0”“守護‘瞳’心”等多個慈善基金項目,定向救助家庭困難的專病患者。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周行濤倡導眼健康的維護始終要堅持“防”大於“治”,“專業知識要‘走’出醫院的圍墻,科普就是最好的‘眼藥水’。”
近年來,周行濤牽頭建立了“學校-醫院-社區+眼視光一體化”近視防控與科普體系,與試點學校探討近視防控環境建設與干預方案,為學生建立屈光檔案數據信息平台;創立了“近視小飛俠”志願服務品牌項目,為滬上中小學生視力篩查40萬人次,為貧困學生提供配鏡補助5500人次;帶領團隊發表科普文章280余篇、擔任5部科普書籍主編、1部科普書籍副主編、運營4個科普公眾號(視頻號)……

今年8月,周行濤被中宣部、國家衞生健康委授予2022 年“最美醫生”稱號。作為眼健康科普和志願服務的積極踐行者,周行濤每天都利用碎片時間開展眼健康的科普工作。“對我來説,科普就像堅持每天跑步一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希望更多醫生加入科普的隊伍,因為這是利他利國的事業,是一項光明的事業。”
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由上海市衛健委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起舉辦,中國太平洋保險及太平洋健康險全程支持。該訪談旨在通過與院長們的精彩對話,講好“醫院故事”“醫生故事”,搭建專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參與采寫:李嘉銘)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龔雯、袁全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