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説醫|百年名院歷久彌新,再創高質量發展“華山之路”

新華網上海11月25日電(記者 袁全)走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總院,人們總會被院內一座精緻的中式庭院和一幢西式紅樓吸引。“華山醫院正是從這棟‘紅會老樓’發端……”在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中,談起百年華山的歷史,華山醫院院長毛穎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創建於1907年,前身為中國人自辦的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為中國培養了最早一批現代醫學人才。跨越百十五載,如今的華山醫院已是國內最著名、最具國際化特色的醫教研中心之一:三大國家級醫學中心“落戶”、“一院多區”發展新格局形成、服務患者能力大幅提升……百年華山,如何走出一條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之路?在訪談中,毛穎向新華社記者娓娓道來。

三大中心齊聚,助力學科建設“齊步走”
2021年對華山醫院來説意義非凡,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相繼落地,加上此前獲批的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華山醫院成為迄今全國唯一一家承建三個國家級醫學中心的公立醫院。
對於三大國家級醫學中心的建設方向,毛穎有着清晰的規劃:“三大中心對華山來説意味着使命和責任,我們希望借助這些大型的國家平台,整合醫院的各個學科,做到更高、更強,代表‘國家隊’的水平同世界上其他重要的醫學中心競爭。”

如何以三大中心為引領推動學科實力的整體提升?“有句俗話説得好:要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一起走。”毛穎強調,每個學科的發展不僅是一兩個人走,也不是一個學科衝到前面,要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圍繞患者,圍繞疾病,把學科組織起來,建立“學科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患者‘塞’進某個科室中,而是要整合不同學科的力量,讓醫生把病人‘圍合’起來。”
為此,華山醫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以病種為中心整合優勢資源,成立疑難疾病MDT(多學科聯合門診),目前數量已達18個;設置“融合病房”,關注疾病的全周期、全鏈條發展;整合不同科室的資源,為患者提供包括門診、住院及手術、延續性治療、隨訪等環節的全流程、一體化醫療服務……
毛穎還透露,未來華山醫院將把院區作為承載國家醫學中心的實體,根據各自的定位匹配學科建設,以國家醫學中心的建設為龍頭,以院區的綜合支撐為依託,帶領所有學科“水漲船高”。
“一院多區”新格局,優質醫療再延伸
新時代發展,公立醫院建設進一步融入並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華山醫院形成了以總院為核心,虹橋院區、寶山院區、浦東院區環繞,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的“一院多區”發展新格局。
毛穎認為,“一院多區”最主要的功能定位就是將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大型城市的各個角落。“扎根寶山顧村十年,寶山院區的醫療服務覆蓋10多個居民區、100多萬居民,門急診量由每年32萬人次增長到近130萬人次,門急診和出院均次費用保持全市低位。”這組數據充分展現了華山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給附近居民的帶來的福祉。
他進一步解釋,“一院多區”並不意味着要把所有院區都發展成“全而不強”的綜合性醫院,而是讓每個院區根據各自的定位差異化發展,做到“專病專治”有特長,尤其注重特殊疾病的診治。

其中,虹橋院區依仗臨近長三角交通樞紐的優勢,成為華山醫院神經系統疾病醫學中心的建設地,以臨床神經學科為龍頭,整合其他學科的醫療資源,方便長三角地區的廣大患者前來診治;浦東院區以打造“輕醫療”為主要方向,針對醫美、康復等就醫需求,成為康復醫學和皮膚醫學的承載地;寶山院區在服務周邊百姓的同時,承擔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的任務;緊鄰總院的江蘇路分部則以打造醫學研究體系為建設目標,側重推動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總院則集中優勢醫療資源,主要圍繞疑難雜症開展工作。
“‘一院多區’的模式下,大型公立醫院對周邊形成輻射,全鏈條、全周期地服務百姓健康,這不僅給學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空間,也符合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毛穎説。
堅持去做難的事,做對患者有益的事
根據2022年9月底公布的2021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成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在三級綜合醫院中位列全國第4,屬A++。
對此,毛穎強調,每一次“國考”成績既是鼓勵,也是考驗,目的就是讓醫院進一步落實功能定位,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考核的核心就是‘以百姓需求為根本’,這也是華山醫院一貫追求的理念。”
正是秉持着這樣的理念,近年來,華山醫院不斷開拓創新,圍繞患者所需,實現醫療服務的提質增效:整合優勢資源,成立疑難疾病多學科聯合門診;推進罕見病防治事業,建成國內領先的罕見病臨床診斷、臨床隊列研究、治療和隨訪評估體系;開展“三位一體”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讓患者充分享受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的便捷……“堅持去做難的事,做對患者有益的事,這是華山百年傳承的精神和情懷,也是醫療‘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毛穎説。

上海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深的特大城市。在服務患者的一系列舉措中,毛穎着重談到了建設“老年友善醫院”的目標。“醫院的設備不斷更新,智能設備發展尤其迅速。走進醫院,走進醫院,面對電子屏幕,聽到模擬人聲的機器聲,老年人往往會茫然失措,甚至會産生焦慮。”這是當下很多老年人在就醫過程中面臨的“數字鴻溝”。
在毛穎看來,要填平這條鴻溝,最重要的是設身處地為老年人着想,“把自己當成一個老年人,就會發現哪些地方是有漏洞、有缺陷的,然後去改善它。”
“智慧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老年人要跟上時代需要學習,我們就把學習的過程放到醫院來,專門在門診大廳留出空間,放好凳子,老年人在就醫間隙可以歇歇腳,由志願者教他們如何用手機就診。”毛穎還&&,志願服務只是老年友善醫院建設中的一環,未來還要開展更多工作,讓老年人在醫療服務中體會到更多善意。
2022“有醫説醫”——對話頂尖醫院院長全媒體大型訪談由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起舉辦,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全程支持。該大型訪談旨在通過與院長們的精彩對話,講好“醫院故事”“醫生故事”,搭建專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參與采寫:李嘉銘)
監製:姜微
策劃:楊金志、季蕾
統籌:姚玉潔、仇逸、周琳
記者:龔雯、袁全
協調:蔣宏良、洪逸飛、劉一鳴
視頻:查偉誠、肖勁濤、衣睿童、張燁成
文案:鄧侃、楊子華
海報:杜梁楠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
聯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太平洋健康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