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浦江”!大項目帶動大投資熱力回歸
新華網上海9月22日電(記者 何欣榮、桑彤)8個重特大項目,涉及基礎設施、新能源、民生保障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約1.8萬億元——20日,“潮涌浦江”投資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動成果發布現場,上海市面向國內外市場主體,宣布啟動新一批重大項目。
從今年6月中旬起,上海啟動“潮涌浦江”系列活動。隨着重大項目連續落地,上海7月和8月固定資産投資單月同比增長8.7%和9.9%,扭轉了疫情期間的負增長態勢。未來,上海將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作用,持續促投資穩經濟,為穩住經濟大盤發揮更大作用。

9月20日,“潮涌浦江”活動成果總結暨重特大項目發布活動在虹口北外灘世界會客廳舉行。(採訪對象供圖)
市區同發力,促投資效果明顯
“和浦東有約,創更大奇蹟”——近日,上海市工商聯與浦東新區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均瑤數字倣真産業園、天正生物醫藥産業園、直觀復星總部及産業化基地等18個項目在簽約儀式上落戶浦東,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涉及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文化創意等多個領域。
此次落地的直觀復星項目,由全球醫療手術機器人領軍企業直觀醫療與復星醫藥聯合創立,旨在建成集研發、生産、服務於一體的區域創新中心,打造中國本土化精準醫療龍頭企業。近年來,直觀復星旗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裝機量和手術量穩步提升,截至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總裝機量接近300&,總手術量超過32萬台。
“以本次簽約為新起點,未來復星將深度融入引領區建設,為浦東再創新奇蹟貢獻力量。”復星國際聯席董事長汪群斌説。
來自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的統計顯示,從今年6月中旬開始,上海陸續舉辦“全球投促、總部集聚、空間支撐、硬核基建、央企助力”等10場“潮涌浦江”投資上海活動,上海各區也開展了50余場“雲招商”“雲簽約”活動。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華傑介紹,系列活動共簽約重大項目597個、總投資9410億元,重大項目開工296個、總投資6029億元,對上海經濟恢復重振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
“‘潮涌浦江’系列活動是上海經濟恢復重振計劃的一部分,但又不止於重振,而是把上海和長三角的投資機會推介給全球,通過開放促進發展。很多投資項目聚焦於總部經濟、新城建設,同時聯動長三角發展,有助於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説。
萬億新投資,為高質量發展蓄力
在前期活動取得明顯效果的基礎上,面向國內外市場主體和投資者,20日上海宣布啟動新一批8個重特大項目,包括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新建市域鐵路和既有鐵路改造項目、深遠海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環城生態公園帶等等。
總體來看,這些項目涉及基礎設施、新能源、民生保障等多個領域,具有提升城市功能、促進長遠發展、綜合效益顯著等共性特徵。
以浦東綜合交通樞紐為例,該項目規劃建設集航空、國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地鐵等多種交通功能以及站城開發於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助力上海國際開放樞紐門戶建設。航空方面,規劃實施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新增旅客吞吐能力5000萬人次/年;國鐵方面,規劃新建鐵路上海東站,接入滬通鐵路、滬乍杭鐵路等。項目總投資約1500億元。
加快推進舊改和城中村改造,是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提升城市韌性和安全度、優化空間功能布局的重要舉措。上海市住建委介紹,將加快實施黃浦、虹口、靜安、楊浦等區域1.4萬戶、39.6萬平方米零星舊裏改造;加快推進涉及村民約2.5萬戶、企業約1200家的74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兩項合計投資約3500億元。
深遠海海上風電對保障城市能源供應安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上海此次推出的430萬千瓦深遠海項目,已納入國家首批深遠海示範,項目總投資約750億元。全部建成並網後,每年可提供超過15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
“上海正通過投資結構的轉型來引領經濟結構的轉型,一系列投資項目有的瞄準産業發展新賽道,有的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有的着眼於民生新獲得。這些項目兼顧短中長期,在助力上海經濟快速恢復的同時,也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積蓄後勁。”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馬海倩説。
瞄準全年主要目標,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一系列重大項目的發布、簽約、落地,在國內外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普華永道上海政府事務部主管合夥人秦潔説,“潮涌浦江”系列活動全面展示了上海的優惠支持政策和良好營商環境,降低了招商引資過程中的信息差。既為企業優化布局提供了參考,也促進更多優質人才和資源匯聚於上海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相信上海將繼續成為跨國公司産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在中國布局的首選地之一。”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海外部分區域的高通脹、高成本,對投資者預期有較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年中的“小人代會”上,上海市提出今年經濟發展要盯住全年主要目標不放鬆,力爭實現正增長。在抓緊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付出超常規的努力、拿出超常規的舉措,全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加大投資對經濟恢復見效較快,與此同時也要重視消費的基礎作用,要在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務方面繼續完善,發揮好消費對於擴內需的積極作用,讓國民經濟大循環順暢轉起來。”權衡説。
馬海倩認為,“潮涌浦江”不是權宜之計,既促進投資又推動營商環境的改善,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大展身手的舞&,包括央企、國企、外企和民企。“在宏觀指標改善的同時,不能忽視疫情對微觀主體的衝擊。下一步上海要加大力度保市場主體、穩市場主體,把各項措施進一步做實做細,讓政策顆粒度更小、獲得感更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