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小梁”挑起“大梁” 基層治理迎來更多“生力軍”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9月15日電(記者 吳振東)誕生於70多年前的上海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梅芳裏居委會,有着新中國首批居民自治“試驗田”的光榮歷史。在大上海保衛戰中,梅芳裏打響抗疫“人民戰爭”,挺身而出的“第二梯隊”成為守護家園的重要力量。如今,“戰時”轉“平時”,但這裡的志願服務氛圍仍然濃厚,在疫情防控、協商議事的方方面面,“第二梯隊”仍延續着他們的熱心腸、戰鬥力。
“我有個暢想,要把前期‘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鄰里參與’的抗疫成果轉化為常態化服務群眾的手段,不斷完善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梅芳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田義志説。
與其説是暢想,不如説是藍圖。6日,上海召開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萬人大會”,提出要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子,加快形成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的強大合力。一週後,普陀區在全市率先發布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行動方案,提出30條具體舉措,旨在健全“平戰結合”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
“小梁”挑“大梁”
作為上海市中心區,普陀區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124萬,其中老舊小區較多,老齡人口絕對量在各區位列第一,石泉等個別老齡化程度高的街道60歲以上人口接近50%,基層治理尤其是疫情防控難度較大。
在普陀區近日召開的“城區治理高效能”專題推進會上,全國勞動模範、普陀區桃浦鎮紫藤苑居民區黨總支原書記楊兆順應邀分享了他轉戰15個居村、與居村幹部們並肩戰鬥87天的抗疫故事,講到動情處,一度哽咽。
楊兆順上一次流淚,是上海抗疫最吃勁時刻。看到徒弟們有家難回,連續多日以泡麵充饑,他流下心疼的淚水。但這一次更多的是欣慰:經歷了火線磨煉,徒弟們成長顯著,或許再不用自己當“救火隊長”了。

全國勞動模範、普陀區桃浦鎮紫藤苑居民區黨總支原書記楊兆順。普陀區委組織部供圖
在普陀,楊兆順、梁慧麗等一批資深居村書記被稱為“大梁”書記。2018年起,該區探索以工作室形式,發揮先進典型傳幫帶作用,打造“大梁”書記系列精品課、20個實訓基地,彙編了一批特色教案。4年來,“大梁”帶“小梁”,“小梁”挑“大梁”,越來越多的年輕居村書記成為社區“主心骨”、群眾“貼心人”。
不久前,中遠兩灣城201號樓兩位樓組長來到第三居委會,向居民區書記惲梅等人贈送錦旗,感謝他們為老舊電梯換新付出的努力。惲梅,這位“大梁”帶教出來的“小梁”,不僅和社區幹部共同打贏了“上海內環內最大社區”的疫情阻擊戰,又接連“啃”下加裝電梯、兒童樂園翻新、“老虎口”通道改造等多個“硬骨頭”。因為在難題面前總有辦法,居民稱她“百寶箱書記”。

2022年3月31日,普陀區中遠兩灣城小區,街道和社區幹部正在把蔬菜分發裝袋。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對於這支基層治理“第一梯隊”,上海市委提出,對有志於到基層的年輕人要加大引進力度,鼓勵他們在基層摔打磨煉中脫穎而出;對隊伍結構要持續優化,實現老中青結合,在傳幫帶中提升本領。普陀區則在行動方案中明確“一十百千萬”具體舉措,即:暢通一條“小梁”發展路徑,優化十個街鎮書記工作室,打造百學時名優課堂,推進千個“靠譜”實事項目,聯動萬個黨組織、萬名黨員,以建強基層治理的“戰鬥堡壘”。
“我們將在提升書記職業認同上持續用力,打通一條居村黨組織書記職業發展路徑,讓更多書記有機會被招錄為事業編制、公務員,落實職務職級雙行並軌,打破職業‘天花板’;將在多方聯動多元參與上精準蓄力,破解居村黨組織書記‘有限資源、全面責任’瓶頸,賦權增能讓書記‘使得上勁’,減負減壓讓書記‘騰得出手’。”普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
“熱心人”變“生力軍”
“接管”陽光建華城第二居民區後,面對嚴峻的抗疫形勢,楊兆順找來一塊黑板,寫上“本小區緊急招募青年志願者”,立在小區門口。這一信息在居民微信群裏廣泛轉發,報名迅速火爆,其中不少是中共黨員。
“一個個雪中送炭的凡人,是社區自治寶貴的有生力量。”楊兆順説。

2022年3月25日,楊兆順在居民區巡邏防疫工作。 新華社發
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普陀區報到黨員、“兩代表一委員”、青年團員、居民志願者等多元力量組成了社區疫情防控“第二梯隊”,成為與居村黨組織、業委會、物業並肩戰鬥、守望相助的“手足兄弟”。隨着上海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把這支“戰時”凝聚起來的隊伍留下、用好,讓他們積極參與家園建設,是社區幹部的共識與課題。
“要把平時強基固本與‘戰時’高效動員結合起來,基層基礎要夯實打牢,平戰轉換要快速有效。”上海市委的這一要求,普陀區較早開始探索。目前,該區已形成“區黨建辦+街鎮工作組+居村第二梯隊”的實體化運作架構,同時探索“第二梯隊”擔任居民區黨組織兼職副書記、在職黨員線上樓組長、物業監督員等,協助居村黨組織開展常態化社區治理,將“我是黨員”的政治自覺轉化為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動自覺。
“他們都是可以團結群眾的‘團長’。”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倪曉倩&&,社區已對今年以來涌現出的483名黨員志願者進行崗位合併再分配,更多志願者走進了社區青年議事廳,不少人在小區業委會改選中成為骨幹力量。在曹楊新村街道金嶺園居民區,志願者宣發組團隊以發布電子版“社區月刊”的形式和居民再次“見面”,只不過月刊內容不再是疫情,而是綜合修繕、電梯檢修維護等居民關心的社區動態。“我們希望把社區正在做的事、居民希望實現的事,讓更多人了解,進而更廣泛地參與進來。”團隊負責人張春林説。

上海市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倪曉倩。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這段時間裏,桃浦鎮聖都匯居民區居民趙文君完成了從全職媽媽到“第二梯隊”成員,再到正式社工的身份轉變。她在社區服務中體會到基層的辛苦、治理的痛點,更找到了職業的興趣。“能在打造溫馨的熟人社區過程中盡一份力,是一個媽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她説。
普陀區&&,未來還將在資源保障、提質賦能、關懷激勵等方面支持“第二梯隊”,助其做大做強,讓基層力量有加強、結構有優化、能力有提升、發展有空間、奉獻有關愛。
為基層賦能 給基層“撐傘”
“挑起了千鈞重擔、頂住了空前壓力、經受了極限挑戰、破解了無數難題、付出了巨大艱辛”——基層為抗擊疫情所作的突出貢獻,上海市委這樣總結。
同時要清醒看到,對照中央關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上海還有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的任務。在科技支撐上,市委提出:面向基層開發更多“高效辦好一件事”“高效處置一件事”的應用場景,讓科技更好助力基層做好精準化服務、精細化治理。
“普陀區要進一步強化數據賦能,突出大數據和算法算力支持,加快形成全區統一的社區基礎數據庫,實現‘一屏發現、一口派單、一站處置、一網評效’。”普陀區委書記姜冬冬説。

普陀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內,市民正在自助辦理業務。普陀區行政服務中心供圖
在萬里街道中環花苑居民區,記者看到一個“數智社區”樣板間:刷臉進出、智能梯控監控,以及整合了買車賣車、家政保潔等多功能的線上社區服務平台。“社區引入了二手車在線拍賣平台,給我們提供了專屬入口,比起外面海量龐雜的二手車交易信息,這裡的對接更高效,價格也更實惠。”一位小區居民説。
從上海戰疫期間“全市首發”居家隔離證明、離滬證明、慢性藥物幫辦、雲就業、學生健康承諾、“長護險一件事”等6類服務,到實現入學入園、體測體檢、幼兒托班、課後託管、校內管理、校外機構監管等全年齡段學生需求“一口歸集”“全程網辦”,再圍繞企業和群眾的實際需求,改版隨申辦市民雲、試點隨申辦企業雲等“最短時間快辦”,這些普陀先試先行的應用場景,使“一網通辦”更便民、“一網統管”更敏銳,真正以科技助力基層做好精準化服務、精細化治理。

方便老年人出行的“一鍵叫車智慧屏”點位。 受訪者供圖
數據來自基層,更要賦能基層、為基層所用。為此,普陀區新發布“數智普陀”驅動力提升計劃,將着力構建社區基礎數據庫,並大膽探索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微應用、輕應用、小應用,切實滿足基層幹部群眾“管用、易用、愛用”需求。
“我們將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靠譜力’為抓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普陀特色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現代化治理新路。”姜冬冬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