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鼎坐鎮 細説“何以中國”

2022年07月31日 09:07:27 來源: 新民晚報

網格紋鼎

婦好鼎

鑲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 王凱 攝

  重磅精品大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前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由來自國內20家文博單位和考古機構的217件(組)珍貴文物匯聚而成,拉開了上海博物館與國內考古大省合作舉辦“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序幕。

  三鼎來歷不凡

  展廳入口處,夏商周三代各有一件代表性的青銅鼎,均為國寶之中的重器,引領觀眾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

  夏代晚期的網格紋鼎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它的造型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二里頭青銅鼎的出現,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徵。商代晚期的婦好鼎,直耳方唇,紋飾豐富;而戰國晚期的文物鑲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更是擁有罕見的四瓣花紋裝飾,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是戰國時期錯金銀工藝的典型。

  河南地處“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這三件國寶都在河南境內出土。這次展覽匯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館和考古機構的重要藏品,涉及89個考古遺址,展現了河南省內發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兩字溯源

  展覽名稱“宅茲中國”來自於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提及周成王營建成周(今洛陽),這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記載,隱含着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引此作為展覽標題,意欲反映河南在三代文明持續演進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對於闡述“何以中國”的重大意義。

  夏代晚期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加工精巧,絲絲入扣,繁複的器表紋飾,使作品凝重、威嚴,同時又展現出我們祖先在作器時豐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構圖能力,是這一時代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

  系列大展增信

  無論從規模、數量和展品等級上,此次展覽堪稱上博今年舉辦最重要的精品大展。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將以博物館擅長的方式展覽文物,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信息,展示和求解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圖解、內在機制、各區域的演進路徑。

  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局長方世忠&&,作為“大博物館計劃”展陳的重要組成部分,“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將充分挖掘優質豐富的館藏資源和最新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和燦爛成就,着力做好“以物論史”和“以史增信”兩篇大文章。

  展覽向公眾開放,可通過上海博物館公眾號預約參觀。(樂夢融)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4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