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快速生長的“上海團長”或將推動新零售
疫情封控下,原有供應體系一度受到影響,小區團長的崛起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保供模式,一度解決燃眉之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宏民看來,儘管隨着上海疫情防控常態化,電商平台和線下商超將重新佔據零售主陣地,但是疫情中培育起來的“上海團長”們,他們中的一部分或將轉型發展,開闢社區新團購模式,在零售市場繼續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將推動新零售向着更加健康方向發展。
“從現實看,隨着上海疫情防控常態化,物流環境持續改善,以蔬菜和肉蛋奶等保供食品為主的小微型團購顯然難以抵擋電商平台和線下商超的規模優勢,而團購在價格上的‘疫情紅利’也會逐漸消失”,但是陳宏民教授仍然看好“團長”,“一定會有一部分團長總結經驗轉型發展。”
陳宏民教授總結了疫情期間活躍團長的成功經驗,發現其中三方面的優勢——擁有優質商品資源、自主解決物流、熟悉居民消費偏好。他特別提到,目前電商平台隨着規模持續擴大,供應商、經銷商、代運營等中間環節越來越長,而物流網絡雖然規模效益強,但物流鏈並不短,在供應鏈環節有資源的團長,如果能持續獲得價廉物美或小眾化商品,依然有競爭力。此外,社區團長在物流的“最後一百米”始終具有靈活度、韌性等優勢。
不僅如此,陳教授認為,那些能夠洞悉社區居民消費特點和偏好,同時作出明智選品的團長,相當於掌握着“成百上千”的私域流量,而通過私域流量擴大營銷能力是新零售的一種成功模式。“比如瑞幸咖啡對私域流量的運作能力就很強。有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吃過午飯就去群裏搶瑞幸的優惠券,已經成為每天的一種習慣。如果能更加重視用戶側的信息提煉,積極運作好小區居民的本地生活場景,團長也能形成獨特的優勢”,他説。
目前,已有一些團長開始積極轉型,有的抱團取暖,互通有無,擴大貨源品類,有的提升品控,培養特定群體的用戶黏性,走深度垂直模式,還有的針對小區及其周圍環境,營造別致新穎的場景,圍繞場景採購套餐。
陳教授總結道,成功的團長往往擁有貨源、物流和(或)顧客優勢,這些優勢發揮得好可以持續延伸,並産生網絡效應。目前,有不少供應商十分關注團購模式的動向,希望在疫情緩解之後繼續發揮這一渠道的作用;也有一些供應商期待跟着食品進入團購渠道。“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面對更多不確定性的未來,企業、家庭及經濟社會各個子系統的運營都要具有更大的韌性,甚至有時候韌性比效率更重要。而新團購模式,可塑性強、應變能力強,因此在未來新零售領域或擁有用武之地。”(記者 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