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記者手記|書記帶我去“巡街”

2022年04月02日 20:20:2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4月1日電(記者 楊金志、楊愷、袁全)3月31日晚,在上海浦西實施全域封控前夜,記者實地探訪了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新成社區居民委員會。居委所在的地方,是一座二層小樓。平時,這裡主要用作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和社區食堂,只有二樓的兩個小房間,是居委的辦公用房。

  晚上7點,居委辦公室裏,人們手邊是剛剛吃完的晚餐飯盒,新成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偉棟正和社區幹部、社工等十來個人,一起為接下來的封控做準備工作。

  周偉棟今年35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且從小在靜安區長大,有過社工、社會救助等工作經歷的他,如今已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社區業務骨幹,對轄區情況如數家珍。

  他告訴記者,居民區大致分為三個片區:雲海苑是商品房小區,出租率在40%左右,港澳&和外籍較多,老人相對較少,常住人口在290人左右;潤康邨片塊是老居民區,大約700人,出租率30%,老人260多人;新成大樓是一棟“樓齡”近百年的老建築,共有350人左右,出租率約50%,老年人約50%。

  這些數目字,周偉棟為什麼能信手拈來?因為他有“寶典”。他拿來厚厚幾沓表格給記者看,社區內住戶、租戶、老年人等信息,有名有姓有號碼,全都分門別類登記在冊。這些,是所有社區工作者近段時間以來一家一家、一扇門一扇門“敲”出來的。吃了閉門羹怎麼辦?“今天進不去,明天再去一次。”新成大樓片塊長趙繼偉不經意地説,社區工作不能嫌麻煩。

  居委會主任呂慧珍,瞇着眼睛、身體前傾,正盯着電腦屏幕看。滿屏的表格,標記着種種顏色。她説,這種居民信息就要不斷更新。説話間,周偉棟抱來一摞硬皮筆記本,説,這是歷屆居委留下來的不同時期的“寶典”。現在無紙化了,但信息要實時更新,沒有變化。

  周偉棟展示社區“寶典”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底數明了,才能知道怎麼幹活、重點在哪兒。周偉棟説,三個塊區裏,重點要放在潤康邨、新成大樓這兩個老舊社區,因為老年人多。 4月1日上午就要測核酸,老年人沒手機怎麼辦?“健康雲”二維碼打不開怎麼辦?對此,新成居委採取了一個“最笨”的辦法:用社區幹部的手機為老人登記註冊,然後一個個截屏、打印出來,注上姓名,待到檢測之時,人手一張紙,保證不出錯。在他們的辦公桌上,已經擺放了厚厚的一沓二維碼。“確保老人不掉隊,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周偉棟説。

  周偉棟展示打印的二維碼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晚上8點,周偉棟帶着記者一起冒雨巡街,現場“解説”。潤康邨是一片老房子,弄堂多、老人多。“實施封閉後,需要有人在各個支弄口把守,社區的人手其實是不夠的,但是住在社區裏的在職黨員已經向我們報到,這支志願者隊伍要用起來。”潤康邨的核酸採樣點,設在老年學校的門口,棚子和隔離欄,都已經到位。新成大樓則是一棟“回”字形的老大樓,採樣點就設在中間的空地上。

  跟隨周偉棟走訪小區的過程中,不時有經過的居民互相打招呼。“書記儂好!我有兩台車,有急救需求,如果救護車不能及時趕到,你隨時找我!”一位“爺叔”年紀的居民滿臉認真地對他説。

  今晚忙嗎?當然忙,但周偉棟説,不止是今晚忙,而是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忙,這樣才能有備無患。大戰前夕,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目前只需查漏補缺”。他認為,最為理想的狀態是高效完成檢測的同時又不給居民和檢測人員帶來過重的負擔。

  “這就需要我們優先統籌安排,比如在居民排隊等候時志願者可以幫助完成二維碼的分發、查驗,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障人士我們也做了事先梳理存檔,為他們提供個別的上門檢測。”他説。

  做好核酸篩查工作的同時,基本的民生保障也不能缺位。“接下來我們計劃為居民發放食品禮包,可能有急救需求的患者也事先向街道報備,確保居民抗疫、生活兩不誤。”

  回到居委辦公室,周偉棟和同事們接着忙。今晚睡在哪兒?他指了指折疊在角落的行軍床。順手拿起一隻牛年的玩偶,説:“這就是我的枕頭。”

  新成社區居民接受核酸檢測 受訪對象供圖

  一個不眠之夜後,4月1日,在社區幹部和志願者的努力下,新成居民區平穩高效完成了核酸檢測。“居民們都很配合理解我們的工作,自覺保持兩米的距離,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採樣。”1日下午4點鐘,已經忙碌了大半天的周偉棟説。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4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