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青春才幾年,疫情佔三年?”請相信,“春寒”之後萬木春

半月談評論員 田晨旭
“上海市客運站暫停運營”“吉林省禁止本省人員跨省、跨市州流動”……又一輪疫情讓多地被迫按下“慢行鍵”,很多人在措手不及的同時陷入焦慮。面對這場“倒春寒”,不少人在網上發出感嘆:“青春才幾年,疫情佔三年。”寥寥數字訴説着人們三年來的不易與辛酸。
對每一個普通公眾而言,關於疫情的回憶總有沉重的色彩。無論是首個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英雄之城”武漢,還是三年來出現病例零星散發的城市,每一次疫情都意味着人們的生活會偏離正常軌道。對病毒的恐懼,對隔離的煩躁,對未來的焦慮,乃至因疫情而意外發生的人生悲劇……凡此種種,都可以理解,也有人會産生“躺平”的懈怠心理。
然而,越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堅持,如果半途而廢,三年來的付出又有何意義。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病毒不會因人類的恐慌焦慮停下腳步,卻會在每次麻痹大意中乘虛而入。
我們應該銘記,在一次次疫情阻擊戰中,儘管付出了一定代價,但我們總能在逆境中齊心協力、攜手前行,實現一定防控成本下快速控制疫情,恢復生産生活的良好防控效果。
我們不應忘記,在此前的一些零星散發疫情中,正是僥倖心理、倦怠心理為疫情大開方便之門,將本應平靜的生活再次拖入疫情的深淵。繃緊疫情防控的弦,是應對複雜的世界疫情形勢的清醒認知,更是守護我們共同期待的美好生活的科學之策。
政府部門也要充分理解每個普通人在疫情下的不易,在顧全大局、胸懷全局的同時,關照到百姓的柴米油鹽。疫情持續,民生多艱,一些“一刀切”式的防疫舉措,固然能控住疫情傳播,也難免會抑制社會經濟活力,應及時反思、調整。
當前,儘管疫情多點散發,但我們仍然能夠在“沒封城也不必封城”的態度中看到信心,在新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更為精準科學的防控舉措中看到底氣。
人生在必經的“寒冬”裏,也帶着必然的希望。三年來,中國人民一次次戰勝疫情,一次次驚艷世界:2020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擺脫絕對貧困;2022年如約奉上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答卷……事實證明,只要保持定力、穩住信心、全民協作、科學應對,縱使疫情反復,縱使千難萬阻,我們終將重新按下“快進鍵”。請相信,“春寒”之後萬木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