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區書院讓科普來到居民家門口
走,去社區書院坐坐!看科普電影,給機器人編程,體驗各種“黑科技”,還能跟科技大咖面對面……在上海,百餘家主打科普的社區書院來到居民家門口,親近科學的新風尚悄然流行。
記者從上海市科協獲悉,上海近年來打造社區書院作為基層科普服務落地的新模式,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全市各區已有的各類基層活動場所,努力打造百姓家門口的15分鐘科普生態圈。
衛星怎麼發射上天?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社區書院,每個月定期舉辦的科普活動讓孩子們充滿期待。

孩子們參加社區書院的科普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孩子們對航天講堂、海底世界投影和科普類手工特別感興趣,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科普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埋下科學的種子。”陸家嘴街道宣統文化辦工作人員吳昊昊説,社區書院把過去零敲碎打的科普工作聚了起來,效果明顯提升。
不僅有“有界”的固定場所,還有“無界”的靈活空間。吳昊昊告訴記者,考慮到陸家嘴街道辦公樓宇集聚,面向年輕白領的“送科普進樓宇”也在進行,主要是靈活利用午間休息的時間。
數據顯示,上海市已建成131家社區書院,另有20余家正在建設。這些社區書院建設點覆蓋上海全市16個區,落地在黨群服務中心、園區、校區、商圈等場所,一批因地制宜、群眾喜愛的“科學咖啡館”“家門口科學社”“科普農家會”涌現出來,初步解決了科協組織服務群眾覆蓋不到、不全等難點。

居民在社區書院參加科普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社區書院是同心圓,也是朋友圈。”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辦副主任益曉菁説,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從宣傳防疫知識,到講述體育故事,再到普及科學知識,豐富的科普內容讓居民的生活更加精彩。
“社區書院的目標是打通科普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科學精神,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助力城市軟實力建設。”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馬興發説,作為基層科普的創新實踐,社區書院已經由點上探索向面上鋪開,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內容供給,推進科普常態化深入社區、樓宇、商圈。(記者董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