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創新藥創新醫械迎上市收穫期

2022年02月12日 08:39:55 來源: 解放日報

    去年年底,什維新智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申報的“甲狀腺超聲圖像分析軟體”拿到了註冊證和生産許可證,成為自2020年2月上海市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發布後,全市首個獲批上市的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産品。

    這一産品的“呱呱墜地”,為上海去年的醫療器械“創新風暴”畫下圓滿句號,更成為近年來上海創新醫療器械和創新藥“兩翼齊飛”,成果不斷快速涌現的縮影。

    記者近日從上海市藥監局獲悉,去年,上海共有12項第三類醫療器械産品進入創新通道,佔同年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

    我國自2014年2月實施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以來,截至去年底,全國累計357項産品進入創新通道,其中上海61項,佔17.1%,位居全國第二;全國累計批准註冊證134張,其中上海23張,佔17.2%,位居全國第二。

    去年,上海創新藥數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共獲批1類國産創新藥8個,超過2019年和2020年的總和(6個),佔全國五分之一。

    “輕裝上陣”構建“創新生態圈”

    創新醫療器械和創新藥的“兩翼齊飛”,是産業生態鏈構建和制度創新的成功。

    以創新藥為例,在上海,既有跨國藥企也有本土初創企業,同時還有大量一流科研機構和業內頂級投資機構,形成了一個完整創新生態圈,從早期研發、臨床研究到商業化生産、上市銷售,覆蓋新藥全生命周期。

    目前,全球藥企前20強的18家和醫療器械前20強的17家都已落戶上海,設立中國區的總部、研發中心、辦事處或者生産基地。

    去年6月,和黃醫藥研發的小分子MET抑製劑賽沃替尼獲批,成為中國首款獲批的選擇性MET抑製劑,體現了上海在小分子藥物領域的創新引領能力。

    這是連續第二年和黃醫藥的1類國産創新藥獲批,和黃醫藥資深副總裁崔昳昤坦言,上海之所以能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的生物醫藥創新高地,核心是持續穩定健康的産業生態鏈,這裡頂尖的人才資源和先進的醫療體系,讓“十幾年磨一劍”的研發團隊能夠安心鑽研,並深信上海是最好的産業化起點。

    研發碩果的背後,也離不開制度創新。

    上海在全國率先探索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和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為註冊與生産兩大環節“松綁”,允許科研力量突破環保和土地資源約束,“輕裝上陣”,委託生産企業代工,專注創新且不用擔心“賣青苗”,這為大批創新團隊集聚到上海打下了堅實基礎。2019年至今,上海已為研究型持有人核發B類《藥品生産許可證》32張。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且獲批上市數量可觀,是産業生態鏈構建和制度創新適合的結果。”上海市藥品監管局局長聞大翔&&,從審批的角度來看,上海近年來累計的藥品、醫療器械、化粧品企業數量不及全國一些省市,但近年來初創型研發企業的數量和上市的高風險産品數量居全國前列,這些産品均聚焦前沿技術,科研含金量高,為之配套的CXO(醫藥合同外包服務)機構的發展也越來越繁榮。由此可見,上海已進入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集中上市的“收穫期”。

    “守門員”轉型助企“發現價值”

    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面對不斷涌現的創新成果,傳統的審批監管模式顯然無法從容應對,研髮型監管、服務型監管成為“守門員”必須面對的轉型方向。

    採訪中,多家去年有新品上市的醫療器械創新企業都提到一個詞——“發現價值”,這正成為創新企業從上海營商環境中得到“獲得感”的重要源泉。

    什維新智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去年申請上市的“甲狀腺超聲圖像分析軟體”,通過特定算法,為醫療機構開展甲狀腺病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支持信息,可提高超聲科醫生的診療效率。

    “審評人員竟然問我怎樣才能體現産品價值,這出乎意料。”法定代表人陳奇富&&,按照慣性思維,公司原本提供的材料裏只有記錄歷史錯誤和糾錯的數據,但上海市醫療器械化粧品審評核查中心的工作人員指出,必須要有完整的可追溯數據才能通過技術審評,證明“怎樣做讓結果是精準的”這一過程同樣重要,也是産品能夠獲批上市的價值所在。

    上海微創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産品註冊兼物業執行副總裁徐益民也感同身受。去年6月,這家公司的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獲批上市,在遠距離圖像視頻傳輸、提供手術縱深感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打破了相關進口産品的壟斷。

    “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綠色通道後,監管部門主動指導我們挖掘産品創新點,蒐集臨床應用價值等支持性證據。”徐益民&&,監管部門這種走出窗口的熱情,讓他們深受感動。

    梳理並清晰了應用前景後,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一經上市就快速匹配到對應的銷售渠道,進駐多家醫院。在“中國智造”誕生後,國外相關進口産品的價格驟降100多萬元,讓國內的患者得到實惠。

    完成“標準化”還有“諮詢報告”

    免疫治療是近年來癌症治療領域的新方向,CAR-T免疫療法就是其中一種。上海在CAR-T細胞治療産品的研發上率先突破。去年獲批的8個1類國産創新藥中,CAR-T細胞治療産品就佔了兩席:6月、9月,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先後獲批上市。

    在收穫研發人員感謝的同時,審評員更多的感覺是如釋重負。“太新了,全球也就批了個位數,中國此前無先例。”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創新與監管科學發展部部長張景辰&&,通俗點來説,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如何讓“個性化變得標準化”。

    因為CAR-T類免疫細胞産品不同於常見的標準化生産藥品,屬個體化治療産品,來源於不同供者的T細胞給生産工藝的標準化和産品的一致性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因為存在細胞體外擴增後輸回患者體內等環節,對生産、物流等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在早期的溝通中,審評人員和科研人員為主的企業還有過意見分歧。可審評人員早有準備,早在全球第一例CAR-T細胞治療産品獲批上市就開始跟進研究的他們拿出了國外實地考察和交流的資料,逐漸讓申請人認識到CAR-T細胞治療産品的質量安全管控難度、風險反而大於傳統藥品的標準化生産線。

    意見達成一致後,審評人員還“客串”了廠長的角色,起草並提供給企業CAR-T細胞治療産品的生産指南、質量管理指南、供應鏈管理規範等一手資料,重點幫助他們加強對醫療機構的質量管理和建立有效的産品追溯系統。

    “這些資料相當於全球一流的諮詢報告,這樣的營商服務絕不只是‘領進門’這麼簡單,照顧到了經營者的全生命周期。”藥明巨諾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部負責人孫靜&&,監管部門懂行、懂企業,是在上海謀求長遠發展的藥企的普遍感受。(記者 陳璽撼)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6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