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建成127家社區書院,居民“轉角遇見科學”

2022年01月25日 09:05:21 來源: 文匯報

  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社區書院品牌活動“午間科普一小時”。

  位于白玉蘭廣場20層的北外灘街道社區書院日前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黨建活動。在老師的講解下,十幾名白領戴上VR眼鏡,“走入”韶山毛澤東紀念館、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等,重溫革命崢嶸歲月。兩年多來,“午間科普一小時”已經打磨成這家上海最高社區書院的經典品牌。

  如何將“零敲碎打”的科普活動變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市委組織部、市科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黨建引領基層科協建設的意見》指導下,市科協開啟了扎根基層打造社區書院的探索。目前,全市215個街鎮中已建成127家社區書院,還有23家正在建設中。

  有了星羅棋布的社區書院,社區居民在15分鐘生活圈內就能遇到“熱乎”的科普,在家門口聽一場講座、做一杯咖啡、體驗一次STEAM課程,已經成為上海市民親近科學的一種生活方式。

  小小一方書院輻射1.5萬人

  楊浦濱江5.5公里岸線中心的電站輔機廠站,是市民遊客時常光顧的“紅色打卡點”。如今,它又多了一個新功能——大橋街道社區書院。去年底,書院開出的首場活動——小夜燈制作,引來不少好奇的市民,經過一番動手拼裝,水晶球、原木底座、卡通擺件和小燈串組合成了一盞會飄雪的小夜燈,參與者成就感滿滿。

  “社區書院的活動免費向市民開放,寒暑假期間,我們會集中向青少年提供科普內容。”大橋街道工作人員梁藝琳説。據估算,僅這小小一方的“書院”,即可輻射街道轄區內社區、園區、商區的1.5萬人。

  寒假來臨,楓林街道社區書院的品牌活動“STEM機器人搭建”的名額被“一搶而空”。課堂上,老師們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帶領“萌娃”走進機器人的世界。當孩子們玩轉AI拼搭時,家長們也沒閒著——隔壁房間裏,科學詮釋者正在給他們做科普講座。

  “科普經理人”送上科普資源

  依托于各街道建設的社區書院,其科普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如何讓資源不那麼豐富的街道書院也能開得紅紅火火?上海率先探索“科普經理人”模式,搭建經理人、策劃人和科技志願者三級體係。經理人聽取社區需求,並“發單”給策劃人;策劃人策劃項目、設計流程、把控品質;科技志願者負責資源項目落地執行及社區書院的日常管理,為書院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這套“組合拳”不僅讓社區科普“活”起來,還發展出了“點單”模式。“科普經理人”沈韻告訴記者,不久前,大橋街道摸準年輕人喜好,準備辦一場桌遊科普活動,形式定了,但內容開發卻非書院所長,于是他將需求轉給了以做科普遊戲見長的洛克城市。一周後,一款養生主題桌遊送到大橋街道,生動的形式、有趣的玩法改變了社區居民對科普的印象。

  去年,在“科普經理人”的幫助下,江蘇路街道挖掘出曾在轄區內生活過的科學家錢學森、嚴東生、吳自強的故事,打造了一條“求真巷”,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來“打卡”。長寧區科協科普部部長彭卉説:“現在,區內的社區書院365天天天有活動,天天不重樣,大家茶余飯後都喜歡來逛逛。”

  場館資源“溢出”有了落腳點

  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行動的五大重點人群。扎根基層的社區書院,讓科普資源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滴灌”到不同人群之中。

  戴上VR頭盔,虛擬參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借助3D印表機,列印一枚金光燦燦的黨徽……設在樓宇裏的北外灘街道社區書院,深受白領歡迎。這邊請來了海軍軍醫大學藥學係副教授賈敏講解特種園藝療法,那邊就有白領給賈教授上起了電腦課。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領域,聽眾也能成為科學傳播者。

  上海科普資源豐富,每42萬人就擁有一座科普場館。當科普在居民15分鐘生活圈內有了“落腳點”,豐富場館資源就能更好地“流動”到基層。地處閔行區的礦石博物館就積極將他們的藏品及活動推廣到社區書院,迄今已經在數十家社區書院中展示館內收藏的奇珍異石,每次活動熱度都很高。(記者 沈湫莎)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