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城市有機體裏,看懂上海三層“美”
人稱“魔都”的上海,一直有一些特殊的“魔力”。
12年前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中,“生活”是人的特有體驗,“美好”是人的專屬感知。作為一座“人民城市”,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屬於人民,更是其核心要義。
“城市是一種特殊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成果。”哲學家對於“城市”的理解,和“魔都”的“魔”字異曲同工——這個字裏,透着一股充滿底氣的自信、一股攝人心魄的魅力、一股讓人欣喜的不可思議。
今年上海兩會會場內,“進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魅力”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魔都”到底美在哪兒?如何鞏固、提升這種美?
“淡粧濃抹總相宜”
“魔都”之美的第一層次,當然是直觀的外表,是顏值,美在“淡粧濃抹總相宜”。
去年最後一天,修建數年的世博文化公園(北區)正式開園,並於2022年元旦迎來市民“打卡熱”。這座按“百年大計、世紀精品”要求建設在寸土寸金之地的城市公園裏,甚至還開出了本不屬於嚴冬時節的30萬株五彩鬱金香。
反季鬱金香培育技術來自半年前在“世界級生態島”崇明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花博會。花開上海,花香不散。同時,“環城生態公園帶”和“千座公園”等建設計劃讓整座城市洋溢着生態之美。
除了姹紫嫣紅,上海還有岸綠水清。“一江一河”要成為“城市的項鏈、發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寶地”,上海按照多年前就已明確的這個要求,持續推進黃浦江和蘇州河的岸線貫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持續提升‘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品質和功能,推動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南拓北延”。這意味着“貫通”只是第一步,未來“一江一河”兩岸還將涌現更多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好去處,公共空間將更開放,生態效應將更顯著,景觀形象將更宜人。
這裡有鱗次櫛比的高樓、車水馬龍的高架,也有歷史悠久的石板弄堂、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這裡有武康路的精緻情調、陸家嘴的氣象萬千,也有郊野公園裏的水上森林、生態島上的稻田咖啡廳……上海上鏡,不用修圖、不加濾鏡,美在多元,美在渾然天成。
“為有源頭活水來”
城市是有機體,高效、有序的新陳代謝,才能使之健康。
“魔都”之美的第二層次,就在於這種內功,特別是內在的要素流動。這是“源頭活水”。
“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上海城市空間格局的再造,不是過往經歷的簡單延續,也不是既有區域的簡單延伸,重中之重就是要素資源的高能級流動。
除了在空間範疇內流動,上海的城市發展要素資源也在時間範疇內有序流動。“城市更新”,一個時間上的矢量動詞,讓上海這座城市永葆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再度重申,今年上海將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這是一項莊重的歷史性承諾。同時,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延續城市文脈,推進革命舊址遺跡、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建築、工業遺存等保護和活化利用,讓一磚一瓦、一樓一閣都能映照古今,給予當今乃至未來的城市發展文化滋養。
除了時間和三維空間,還有“第五維度”裏的要素流動:數字化轉型。對上海而言,這種轉型並不僅是抓住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風口”那麼簡單,而是城市治理的系統性再造、整體性革新,是城市在未來能否掌握發展主動的關鍵,也是新的魅力之源。
“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民城市,歸根到底是人的城市。為什麼可以“總有源頭活水來”?是因為這座城市美在初心,美在對民生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魔都”之美的第三層次。
在有些事情上,不遺餘力、不計得失、全力以赴、不考慮性價比,卻能收穫最高的性價比。比如“聚力辦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美麗街區”建設、公交專用道網絡完善、交通擁堵節點改造……這些細微事、小需求容易被城市“高光”遮蔽,卻都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得到重視,提出規劃。
在此之前,早餐工程、加裝電梯、幼兒托育、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停車難綜合治理等多個關乎城市各類群體“痛點”的問題,早已被列入了上海的“民心工程”清單。
人們總嚮往“詩和遠方”。事實上,詩歌的每一個韻腳、通往遠方的每一個步伐,都藏在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裏。人文情懷、人本價值取向,應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導向,是提升服務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尺,也是檢驗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標。
城市治理,常常不能簡單作“技術判斷”,更要作“價值判斷”。這句話作何解?其實意思很直白:手心手背都是肉,底部頭部都要管,小處大處都要着眼。看一座城市的溫度、精度,看她能否讓人感受暖意、愜意、詩意,其實就體現在老人少爬幾層樓、上班族多睡幾分鐘、出門能多看幾朵雲少看幾根電線等這些“小事”裏。
“城市”“文明”本同源
作為一座城,無論是外在美、內在美、初心美,最終都能歸攏到我們反復提及的四個字:人民城市。這三種美,其實是同一種美。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這是多麼有暖意的表述。
城因人而精美,人因城而精緻。“讓人在城市也能‘詩意地棲居’”,説的是城內之人,魅力體現為一種凝聚力;打造“令人嚮往、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説的是城外之人,魅力體現為一種吸引力。
這讓人聯想到拉丁文的“civitas”一詞——本意為城市,又是西方不少語言文字中“文明”一詞的來源。城市兼收並蓄、包羅萬象、不斷更新,促進了人類社會秩序不斷完善。對於這個宏闊的歷史進程,上海正在給出自己的注解。(記者 茅冠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