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人才鏈”,培養有市場敏銳度的科學家

2022年01月22日 11:20:15 來源: 文匯報

  “上海要培養科學家,更要培養科學家中的‘企業家’。”在日前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專題審議會上,張傑代表提出,上海在建設科創中心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具有市場敏銳度的科學家,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里”。

  這與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高度吻合。而“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正是這場人才專題審議會上的3個熱詞。

  張傑認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不僅要在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上下力氣,也要實現科技創新成果高質量推動産業發展。她形象地比喻道:企業家是社會經濟學中的科學家,科學家是研究領域的企業家。唯有讓“科學家”與“企業家”有機結合,才能成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領跑者。她建議,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和培養具有領導力潛質的複合型人才,着力培養科學家中的“企業家”。同時,要在機制體制的創新上,厚植培養、使用這些“企業家”的沃土,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加速器”,更好實現科技創新成果高質量推動産業發展。

  應用技術的研究與轉化,是實驗室原創成果走向産業界的必由之路。張傑還提出,要完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評價體系,特別是不能“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評價體系,應當有別於科技創新研發人員的評價體系,要形成動態調整或分類評價機制,讓應用型技術人才與科技創新研發人員相得益彰,共放光彩。

  “政府工作報告對人才評價體系的明確,意味着對人才分類的進一步明晰。”唐曙建代表説,人們已經意識到,不能僅僅依賴“掐尖”的人才體系。上海要建成人才高地,不僅要有領軍人才、尖端人才,也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團隊,形成“人才鏈”。對此,市人大代表於廣輝建議,要處理好“頂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關係,在人才政策中予以平衡,讓更多人才有成功的機會,讓上海成為天下英才的築夢之地、逐夢之城和圓夢之都。

  謝應波代表以自身經歷提醒道,注重“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的人才評價體系,不能只關注短期“産出比”,而是要尊重人才發展規律,要因材施教、因材培養,制定不同的人才評價標準。尤其對技能型人才而言,如果無法在短期內“達到預期成果”,用人單位應合理平衡人才“産出比”,甚至要“熬”得起,為人才提供相應的機會和支撐條件。(記者 單穎文)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3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