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委員: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是“雙減”落地見效的根本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月21日電(記者 吳振東)“‘雙減’政策背景下,上海如何真正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民進上海市委經過深度調研,得出的結論是:要從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改革評價方式和轉變家長教育觀念上下功夫。”21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代表民進上海市委員會,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如是説。
根據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價)測試結果,上海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也一定程度存在學生學習時間過長等問題。倪閩景認為,學生作業量過多,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師對教學要求把握不住,借助做大量題目來彌補課堂教學質量的不足;學生校外培訓過多,主要是因為教考不一致引發學生補習需要,結果演變為超前培訓,滋生“內卷”。
“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才是根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進一步增強尊師重教氛圍,提升教師收入待遇,引導更多優秀人才來做教師。”倪閩景説。
近年來,社會上有聲音認為,學生負擔重的原因在於高考制度。倪閩景反對這一説法。他&&,各國都有高考制度,相比而言,我國的高考制度是公平公正的好制度,對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有着積極意義,關鍵在於區域和學校不能不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把“升學率”作為唯一追求的目標。
“學校的功能是育人,升學是育人的重要抓手而非目的。”倪閩景介紹説,上海近年推出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把學生學業負擔、身心健康、近視率、師生關係都納入教育質量評價範疇,方向正確但效果尚未顯現,急需落實對區域和學校的問責機制,讓教育督導“長牙齒”。
針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家長仍然存在的補習衝動,倪閩景&&,家長們送孩子去培訓學習,是對子女教育重視的表現,這比“躺平”好得多。關鍵在於重視孩子教育的最好方式並非補習,而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如果家長觀念不轉變,學校減少作業量,家長會自己佈置作業給孩子;校外培訓機構嚴格監管了,就會轉向家教和團課,‘雙減’效果一定大打折扣。”他説。
PISA測試表明,15歲孩子的周作業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時內,作業太多成績反而下降;同時,校外補課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並不大,成績提升的最相關因素是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師生關係。倪閩景説,只關注考試成績是有風險的,孩子的未來幸福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些才是教育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