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速構建全球濱海生態保護“朋友圈”

2022年01月13日 09:00:06 來源: 文匯報

  這個冬天,約有20萬—30萬隻候鳥在鹽城黃海濕地越冬。圖為丹頂鶴在濕地起舞。

  包括全球野生遷徙種群數量僅1000余只的丹頂鶴,數量僅600多只的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還有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小青腳鷸、大濱鷸等全球瀕危物種,這個冬天,約有20萬—30萬隻候鳥在鹽城黃海濕地越冬。

  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上的一顆明珠,“精靈”們的青睞也是我國濱海保護管理成效的縮影。“十三五”期間,我國開展了36個“藍色海灣”整治項目、15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以及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通過生態保護修復行動,濱海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態勢得以遏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感謝中國在今年伊始,以積極的勢頭推動加快保護濱海生態系統的進程。2022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濕地保護的關鍵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濕地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都將在中國舉辦,希望中國能夠發揮領導作用。”在10日—11日於鹽城舉行的全球濱海論壇上,《濕地公約》秘書長瑪莎·羅傑斯·烏瑞格如是説。

  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籲,推動共同保護行動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和諧共生,攜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與會代表聚焦濱海生態系統、世界遺産可持續發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海洋碳匯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贏得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支持和高度評價,並就推動全球濱海論壇機制化等達成積極共識。

  濱海地區作為陸海相連接地帶,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稟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活躍地帶。在全球範圍內,隨着人類沿海開發活動增加,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濱海地區已成為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帶,濱海地區生態保護已成為全球的共同挑戰。

  《濕地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一直呼籲建立全球濱海論壇,促進以濕地為重點的濱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則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籲,率先舉辦此次全球濱海論壇,與國際社會相關各方分享成功經驗,推動共同保護行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布魯諾·奧伯勒&&,期待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共同保護濱海生態系統,建設人與自然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

  提升全社會濕地保護的參與度

  作為全球濱海論壇的舉辦地,在全球自然濕地喪失和退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這裡的候鳥種群數量不降反升——在“條子泥720”家園,即位於鹽城沿海濕地的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候鳥棲息地,今年來這裡棲息的鳥類新增22個種類,達到410種。

  政府保護之外,全社會的參與更是濕地保護的重中之重。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認為,濕地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稀缺資源,濕地的保護工作需要提高人們保護濕地的意識,提升全社會濕地保護的參與度。

  就在1月10日,首個全面展示黃海濕地生態區域自然人文的主題館——中國黃海濕地博物館正式開館。

  整個博物館外觀以丹頂鶴展翅飛翔為靈感,通過場景模擬、沙盤模型、各類標本、多媒體互動等形式載體,向觀眾全方位展現了黃海濕地生態空間、416種鳥類信息及遷徙軌跡,結合館內黃海濕地動態監測平台,聯動全市域遠程監控點,完整記錄整個候鳥遷飛區實時監測數據,打造黃海濕地博物館之“眼”,助力黃海生態保護。(記者 趙征南 通訊員 李園園)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21776